三人成虎
戰國時各國間互相猜忌,為了預防鄰國間瞬時反目變生肘腋,往往會互押人質,就像燕太子丹曾在秦國、秦始皇的父親(如果他父親不是呂不韋的話)也曾在趙國當來賓一樣。魏國也與趙國玩起恐怖平衡的交易,派出太子與大臣往趙國掛保證「鞏固兩國邦誼」並由大臣龐恭隨行。龐恭深知魏王沒甚麼主見耳根子軟,生怕去國期間被人離間君臣關係,所以趁著與魏王見面的場合先打一劑預防針,說了一則故事:
龐恭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 ...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 」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鄲之去魏也遠於市,議臣者過於三人,願王察之。 ...
說的這麼白了,比方打的這麼好也是枉然;後來龐恭回魏,求見魏王而不可得。
曾參殺人
孔子的弟子曾參是出了名的孝子,名列二十四孝之一,人格、品行舉世皆知(孔子的學生又是孟子的師公,號稱「宗聖」)但即使如此仍不敵人言可畏。
故事也發生在<<戰國策>>裡甘茂以楚國人的身份將領群國軍隊出征前,對著秦王說故事
:「費人有與曾子同名者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踰牆而走。」
這是甘茂說給秦武王聽的故事,也是打預防針的高招,搬出曾子這號人格高超加上母慈子孝的招牌;果然有效說服君上,君臣領著大軍到了邊境上雙方也定了「息壤之約」以示不忘君臣互信。後來果不出甘茂所料又有讒臣出招,秦王信心動搖要召回戰爭中的他,甘茂反問秦王:「息壤之約還有效嗎?」,這才提醒了秦王,甘茂才得以攻下韓國,才得以傳下其孫甘羅(傳說中十二歲拜相的甘羅)為秦國再貢獻一筆。
至於;曾子的母親是不是真的爬牆落跑,史無可考,好事者不必多作聯想。
五條醃腸
我唸小學時有個林同學家境很好,動輒可以買牛肉乾、騎兒童腳踏車,發育早、個子高、養的又肥又壯,真的就像卡通多拉A夢裡的”紀安”,他呢;也仗著個子大常常欺侮其他小朋友,活脫脫就是「胖虎」的真實版。去年我去他家聊天時他和伯母(他媽媽)說了一段陳年往事,其內容與上述兩個故事不無異曲同工之趣。
故事是:林媽媽有一天要出門去菜市場,交代ㄚ育仔(林同學)在乖乖在家;不可以打弟弟、妹妹,回來給才給「胖虎」買香腸。交代已畢出得門去……..
人還沒沒到市場就遇到氣沖沖的街坊投訴道:「恁兜阿育把我家壹仔打的嘴齒都斷去了!」林媽媽連賠不是,但心想:「妳這歐巴桑也太大驚小怪,小孩子一起玩,拳腳無眼總不是故意的吧!何況壹仔搞不好還沒換牙,自己該掉的?」。
在市場時正找肉販要買香腸又遇到一個女人當著來來往往的人說道:「恁後生將阮弟弟打到目黑賙黑青了,妳要按怎交代?」。林媽媽一時當眾下不了台,但坳不過眾怒難犯,氣的抓起「茄芷仔」(藺草編的提袋)落荒逃出市場。 好不容易才從眾人交相指謫的眼光中脫身,正要回家問清楚給人家一個交代。
快到家門口時,斜對面院子的女孩玉玲他媽搶過馬路來欄住去路,一陣數落;又是門窗給皮球打破、小狗被彈弓修理之類的。這林媽媽瞬時感覺六月的太陽這般毒辣、一陣頭昏眼花、幾乎高血壓病發,但還是強忍下來聽完上訴,但怒急攻心快要撐不下去了。
終於三步併作兩步衝回家門,耳裡聽見兩個小的哭聲,迎面聽見老大跑過來還問道:「阿母! 醃腸咧?」,當下林媽媽理智全無;修養全當餵狗了,一把狠狠的撈過去:「找死啦擱想袂吃醃腸!」,瞬間在林同學胖胖的臉上留下好幾條「醃腸」。
賞味期
上述三則,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人言可畏」,可怕到連父母都不相信自己的兒子,(雖然有一個是真的素行不良),但是說謊家如何蠱惑眾人呢?很簡單;連續說謊一百次、一千次就可以有信眾了。畢竟這世上對自己的判斷有信心、有定見的人太少了;畢竟每一組權力核心中嗜血的、嗡嗡叫的蒼蠅太多了。人性本是如此,所以高明如甘茂、龐恭也很難戰勝君上的疑心與佞臣的見縫插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