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提醒
本部落格部分圖片引用自網路 全為藝文交流 未使用於任何商業牟利 所有者如不同意 可通知或自行移除

        偶像甘地thAZJCDVGR

 

人常常失去自我去尋找英雄、偶代言人,然後這個偶像便就此在心目中定型。這本無可厚對於已經死去神格化的人還好反正變不了樣,歷史已經蓋棺論定他了,今人也不會、也挖不到敗行,但對於還活著而又被框著的人就問題來了。

 

偶像的例子

 

之前有個寫散文的林姓作十年前忽然風格一變;成天菩提參禪般若一番,講的佛實在沒甚麼大系,但他也自稱為淺顯易懂所以也沒甚麼批評。一時生活禪大為風書架上常看到十幾佔據著最好的檯面,經年累月雄倨排行榜,好像我佛一出步步生蓮;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一樣。演講一場接一場(我也聽過)書是一個月出一本還來不及供貨只差沒有開宗立派自稱活佛。其實這位先生從來沒有這樣自我定位過,是閱聽人硬拱出來的,不多發現他拋棄糟糠(據說精神有障礙)另結新歡,不出幾天批評不斷猶如巨浪排山倒海而來,這准活佛就這麼身敗名人人皆曰可殺。

 

一個方言歌手;豪宅、名車招來惡徒綁架女兒,事情爆發之時在鏡頭之前;一個焦慮到歇斯底里、哭訴著女兒生死未卜;肝腸具碎的母親,強烈槌擊出每個人潛藏著對母愛的欽仰。最後孩子還是被惡徒殺害就沉在我家附近的大排裡。凡為人者莫不秉同理心一掬婉惜之淚湧發孺仰母親之情,這歌手於是成為公益活動的代表,聖母形象幾乎成形。幾年後他希望去借種生舞台上也漸漸恢復昔日的葷腥不忌,多少人一時之間適應不良反批起來。

詹姆斯狄恩

 

其實寫些輕飄飄散文的作家只不過輕飄飄寫佛書罷了!何必把他供起來拜世上離散的夫妻何止千萬,你何必激烈把他譴責若此。葷腥不忌的表演本是舞台上她二十多的風格,又何必因為他曾經喪女(世上喪女的人何其多)就被拱上國母的地位。「愛之欲其生, 恨之欲其死」其實都是你自己在找偶在破滅偶像罷了。真情摯愛因為某人而噴立刻找到寄託,好像他的人生就在此刻定格 , 沒有過去未來也應照這個角色繼續演出一但發生意料之外則如被始亂終棄的癡心男女;極盡痛恨之能事,讓自己掉入被自己幻想凌辱的情境,久久不能也不能也不願自拔。

 

聖人也不想當偶像李小龍

 

甚麼叫作「偶像就是不會動的、泥做的、木頭刻的菩薩!這樣的格局之下活著的人怎麼可以擅自行動要動也要照劇本與形象來。如果像李小龍或詹姆思狄恩一樣英年早逝就完美了!可以永遠如劇照、海報一樣憂鬱中勃發著一股悲劇的英氣,烙印在人們心中。但如果是還活著的人呢?

這樣的把別人設定格式;用唸力拘禁起來是何其自私的!如果同情這些精神受創的人,也應該審慎思考他的心理底蘊竟如此不堪,正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

翁山蘇姬

 

釋迦牟尼佛生前是不贊成立塑像崇拜的不是人人都可以像甘地或德雷莎一樣在世時已經成就聖人,就算是清聖如這三人也不一定願意成為偶像。而那些自己生前就極力經營自己成為偶像的人,沒有幾個是正經貨的君不見:佃農之子奮鬥成了一國之尊的今之傳奇,現在又由一國之尊變成全民之恥;成敗由他,何必為了任何人心緒起伏呢?

 

你的偶像呢?

 

青春期內分泌過剩會有偶像、亂世積弱苦無出路之民會抓偶像、精神耗弱絕望無援會拜偶像、真性情的感天動地會有偶像,你的偶像是那一種心理崇拜的類型所產生的?

 

除非是典型在夙昔;已經作古的!否則你、------饒過的偶像;饒過你自己吧!。

 


文章標籤

鐵丁三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管仲與范蠡管仲

 

現在的企業界出現了一個名詞叫「專業經理人」,此制之所以興起乃在於企業主體認到不可一昧分權於自己人,因為近親繁殖是不利於競爭力演進的,而且引進專業經理人可以適度減少各個準接班的山頭進行內鬥與內耗,即使真的玩不起來;當下拋掉更可以棄車保帥跟投資人交差。

於是這些現代縱橫家似乎又在重演著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故事:「以術說王 , 盼見起用 , 一展長才 , 圖霸諸侯 , 至滅六國 , 一統天下」當下君臣一拍即合再也聽不見任何雜音。 

 

  魚水之歡

 

正如劉備聽完孔明的<<隆中對>>後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 君勿復言

 

(啥東西啊? 連塊彈丸之地都沒有就稱孤道寡了,真以為自己當得上皇帝呢!)但不是劉備都能找到孔明;孔明遇到的也不一定是劉備;不是符堅都能遇上王猛;王猛也不一定都能遇上符堅,孔明的兩個偶:像管仲與樂毅就是一個正面一個負面教材o

 

六逆

 

桓公問管仲為何相而國仍未治,管仲曰

 

:「賤不能臨貴」(地位太低管理不了高爵位的人)於是桓公封他作上卿。

 

過了一陣子國家仍看不見成績桓公又去問管仲;先生又說

 

:「貧不能使富」

 

於是桓公又把一部份國家稅租金給他。齊國還是未見起色管仲還說

 

「疏不能制親」(一個外人管理不了皇親國戚) 

 

於是桓公尊為「仲父」。

文章標籤

鐵丁三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字幾兩重  德行幾兩重打金枝

郭子儀平<安史之亂>封汾陽王,安邦定國名重天下,威鎮外邦土蕃、回紇,如此份量的郭子儀奏請處罰一個縣官居然久久得不到回答,這時就有判官張曇寧道宰相不是也要拍子儀馬屁說

:「以令公勛德,請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體甚也」

(令公這樣的功勞要處份一個芝蔴官都不同意,這宰相真的不識大體),郭聽說後馬上半公開的說

:「請不當聖意,上恩親厚,不以武臣待子儀,諸公可以見賀」

(是我要求的事不合皇上的意思,皇上以前對藩鎮節度使都放任甚麼都准,我很感謝皇上不把我當以前那些武臣看待,你們可以為此祝賀我啊?),聽到這話的人都很感佩郭子儀的忠心。

<<唐書>><<郭子儀傳>>寫道,郭子儀領軍外戰,後方父墳卻給盜掘破壞了,全天下的人都懷疑是他政敵太監魚朝恩幹的,大家也很怕這位天下兵馬大元帥抓狂反了,代宗更怕;說話試探,郭子儀流涕曰:「我率領軍隊已久,不能禁止手下阿兵哥挖人祖墳,今日之事大概是天譴,而非人為。」。

天下第一人為了一個小官何苦「橫柴入灶」,落的個目無王法之名。父墳被仇家搗亂要逼反己自,忍下來自我解套,反敗為勝再博得忠義之名,還千古頌揚,真的很有政治智慧,這也是最後富貴人臣之極的要素吧。

我父嫌天子不作郭子儀

 

他家太有威望了,皇上都來結親家巴結;把公主嫁給他六子郭暧,唐朝多的是刁蠻強勢公主,有一回夫妻吵架琴瑟不調,郭曖居然罵公主

:「倚乃父為天子耶,我父嫌天子不作!」(除了大逆你還能說甚麼!)

公主哭訴於皇上代宗,這皇上還真忍的下,哀怨的說

:「汝不知,他父實嫌天子不作,使不嫌,社稷豈汝家有也」

(妳不知道嗎?他爸爸真的是不喜歡當皇帝,如果他不嫌棄帝位,還輪的到我們當嗎?)還邊說邊哭,叫公主回郭家去。郭子儀聽說以後自己到皇上面前請罪,皇上勉勵子儀說:「諺云:『不癡不聾,不作阿家阿翁』,小兒女子閨幃之言,大臣安用聽?」錫賚以遺之。(俗話說不癡不聾,不作公婆,小孩子鬧氣,不用管他們)。子儀回去後打了郭曖幾十棍才肯罷休。

皇上對自家兒女哭著說:「他要當皇上還輪的到我們家嗎?」!這皇上真的很能忍,其實何止是代宗如此,他之前的肅宗迎接郭子儀軍隊時就說過

:「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

代宗一朝賴子儀撐持多年,所以代宗和稀泥一付親家長輩同聲一氣的模樣。這皇帝面對子儀算是應對的很有一套,畢竟玄、肅、代、德四代王朝端賴此人。而子儀先請罪再打兒子給皇上看也算給皇家威權留點顏面,雙方和平落幕。後來郭曖和公主生的女兒還當上皇后,生了穆宗(等於郭子儀外曾孫),其他兒女也都皇家親貴。

好築此牆

代宗時子儀勛伐蓋代,家裡的各院子往來要乘車馬,門客童僕彼此竟不相識,有人這樣形容:「堂高憑上望,宅廣乘車行」,這麼大這麼氣派的房邸。有一回先生看到在自家修牆的工匠,便隨口交代

:「好築此牆,勿令不牢」,這工匠放下工作回答說:「數十年來,京城達官家牆皆是某築,祇見人自改換,牆皆見在」

子儀愴然動容,趕快向皇上報告此事並堅決申請退休,其謹慎言行戰戰兢兢可見一斑。

楊貴妃

對比之下楊國忠的心態就大不相同了,仗著楊貴妃掌權的他自己說:「某家起於細微,因緣椒房之親以至於是。吾今未知稅(ㄊㄨㄛ)駕之所,念終不能致令名,要當取樂於富貴耳。」(我們出身寒微,靠群帶關係才得到這個地位,不知到那天會給拉下馬來,也不可能留下好名聲,還是在此富貴時刻盡情享受吧!)。如此心態果不其然在馬嵬被強諫的軍人殺了,玄宗呢?棄卒保帥讓楊家兄妹全報效了自己的恩寵,因為這「國忠」差一點就讓彼「國終」了,一推二五六,還保你嗎?楊國忠被亂刀砍死,屠割肢體,以槍揭其首於驛門,禍及滿門,富貴無德以配下場至此。

由上文我們看到:帝位只在唾手,海內外聲望天下第一;功勳蓋世的郭子儀是如何哀矜自持不敢造次,四朝元老轉戰天南地北還甚麼氣都忍得。這也是為何郭、李(唐王朝)能夠共榮富貴一百餘年的原因了。而楊國忠無德敗行,拉著妹妹的群子就敢號令天下。真的是八字越重的越謙虛自牧,至於「沐猴而冠」,任你如何跳樑,行為舉止也不會有人樣出來的,下場當然是可以料的到了。


文章標籤

鐵丁三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庄腳寄來的粿

 

    據說是算命先生指示的從小我們六兄弟姊妹沒有叫一聲「媽媽」或「阿娘」、我們一直直喚其名。我八歲喪父,曾經送到台南當人家養子,收養人家待我很好也很慈祥。 二個月後一直催著我叫她「媽媽」,可我無論如何也叫不出口,好像我們生命中沒有這個名詞依樣,終於他放棄了馴化我這個鄉下野孩子,幸遭退貨。

 

   媽白天操持農事的腿很粗很壯更甚於牛,滿腿都是因為長時間荷重而幾乎要爆突出來;又是青又是紫的粗大的靜脈,那像老樹的樹瘤一樣虯結成好幾團的血管;猙獰的盤據在我這與黃牛並稱的的母親,看起來十分嚇人。我和妹妹夜裡常被叫起來用筷子幫媽刮腿,拿筷子幫酸疼到無法入眠的母親刮腿,兩個心不甘情不願的小孩濃濃的睡意中有一下沒一下的刮著,一直到母親唉聲嘆氣換成如牛的鼾聲才能停手。我還曾伴隨媽到外求醫,只見鐵路旁破矮房子的密醫,用機器吸盤把腫脹強力吸出,於是雙腿瘀青無數更加不忍卒睹。

靜脈屈張

 

 

 

    父親去世那幾年,媽思念無至極無從訴說,每每夢見父親有甚麼話來不及訴說,於是拉著我去問過觀落陰的靈媒,在我小小年紀中看著自己的母親,淚流涕泣對著一個起乩的老婆婆呼喚夫君的名字,心理驚疑莫名震撼不已。

觀落陰

 

媽從小忙於農事,廚藝並不好,但是鹹年糕卻是一絕,1994 春;媽知道我過年沒吃到,特別又蒸了一籠寄來台北_____。於今追想,我用母親的口語,記述收到這一塊粿當時浮現的身影動作意象。

石磨鹹粿

 

<<庄腳寄來一塊粿>>

 

自庄腳寄來一塊粿  是阮阿母的手藝

 

石磨心  長哥米   一滴一滴煨

 

灶頭前   一支柴   一點火慢慢炊

 

  *     *       *

 

自查某囡仔變搭家   四十年攏是子孫加田地

 

ㄤ婿四十就來謝世   幾間厝擱呼風颱來收尾

 

文章標籤

鐵丁三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鹹魚脯……晚餐時端上來一小盤鹹魚乾,那種小時候最熟悉的氣味

 

魚乾

 

    晚餐時端上來一小盤鹹魚乾,那種小時候最熟悉的氣味。現在去了頭;身子也撕成一條條細長如筷子粗細;還用蔥蒜加油爆得油滋滋直竄著香氣。掃了一口飯,像三、四十年前一樣用手攥起一絲往嘴裡送,硬梆梆香香的咀嚼兒時的滋味。

 

從前;這是用四破魚滾滿了鹽漬後渾身脫水硬化,一條條十幾公分長的標直模樣,像把可以拿來射飛鑣;落到地上絕對「擲地有聲」,以前;我們管這東西叫「魚脯」,「魚脯仔」指的是小丁香魚到現在配上辣椒還是一道開胃小菜,但「魚脯」卻是兒時碗裡一個巨大到無可比擬的符號,因為它不斷不斷出現,不斷不斷充塞食道。

 

地瓜魚脯

 

   我在<<地瓜鹹魚全聚德>>那篇裡說過:

 

「少年的時候我的吃飯史很簡單,過年節或紅白大事之外大抵分為三部曲:小學時是「地瓜加鹹魚」(有時後會不一樣些是地瓜簽”(地瓜絲曬乾)加鹹魚。 國中是地瓜()飯加鹹魚(有時後會不一樣些;就是飯比地瓜多一些的地瓜()飯加鹹魚)。」我不是愛繞口令,因為鹹魚絕對是買的到最下飯(地瓜或地瓜簽)、最便宜的東西,肩負著餐桌上第一副食的角色。反正就是地瓜鹹魚天荒地老海枯石爛無了時啦 , 一隻長椅條能擺的菜就是地瓜地瓜葉地瓜湯和最佳拍檔"<鹹魚>"了,

 

老椅條 

 

未未經醃裹的鹹魚是活的軟的煮湯的,那是我到現在還常常透過豆鼓(蔭司)和醬油蒜苗去料理的,印象和鄉愁是有著情感寄託的 , 我還曾在一首詩<<四條魚>>的第四段中寫到如下:

 

  <<鹹魚     鹹魚>>

 

 

等不到翻身日,求不得相濡沫

 

 

醃漬久; 不如歸去深病的鄉愁

 

 

京華倦客 , 斯人新來懶上樓

 

文章標籤

鐵丁三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浮生中年(下集) 存命之喜         

記憶行為的倉庫野火

 

   活過了五輪生肖的人,甚麼天災地變、石油危機、強人政治、紀年怪事沒見過!就好像盤點過許多次的倉庫一樣,甚麼多年庫存怪東西都收在記憶庫裡,但是從來不肯出清,總覺的有一天一定用的到,所以捨不得丟,於是越積越多;多到自己都記不起來放在哪裡了。大體上每個紀年的某件代表性的事不管多久都記得,至於上個星期、昨天的卻一直省不過來這是一大特色。  但是只要有人提起引發聯想,又馬上可以拿出經驗寶庫的武功密笈;告訴你這招我以前也練過。不過不知道MSN伊媚兒這些旁門左道。

 

年輕人走的快反應敏捷、發想像電腦病毒一樣上天入地,完全是前輩的想像世界之外,在電視與漫畫中成長的思考邏輯實在跳接的太快,快到像「平原縱馬」自己也不知道去向。不斷追求記憶體硬碟的容量;資料庫龐大到無限擴充,卻未曾好好的分門別類再重整成自己消化過的智識,加上又風險意識與抵抗意外的應變不足,一次當機就可以全部歸零。真的,年輕就是本錢,但心理夠強去輸嗎?還是一蹶不振!

 

作為上下兩個世代橋樑的我们,既嫌年輕人難帶、沒有倫理;又氣老大腦子很難說服、跟不上時代,但自己真的就兼具兩者之長而無其短嗎?

 

社會運動學運一抗議

 

 

前輩們搞「保釣運動」挑強鄰、我這代「野百合」驅威權、下一輩的野草莓正在找一個意像模糊的惡法當假想敵、上個月還結結實實發展了一次學運,一樣是發聲正義但是運動的廣度與強度不斷的弱化。關於社會運動;正像武俠小說中的「江湖」一樣,這樣的舞台中最早的俠客已經一統江湖當家作主、第二代的俠客進化成商賈、或腐敗成以前自己要打敗的政客而不自知?新一代的呢?你在哪裡!失去「不平的江湖」後---------俠者已無用武之地。

 

以前的人菜市口問斬時會說:「要殺便殺要剮便剮,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至少梁山好漢或戲裡頭是這樣),如今好漢已經當過兩輪,但腦袋還掛在脖子上,只是灰鬢相間或額頭漸漸高了。我說這是

 

:「以前不在乎腦袋;現在捨不得頭髮!

 

得無願乎?江湖已逝,江山才人何在!得無怨乎?

 

讀書寫字之乎野者

 

    出社會年輕時雄心壯志,看的是企業管理和<<如何賺到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如何賺到第一桶金>>之類的書,學外語、補電腦準備學以致用放眼全世界。 前輩們開始讀佛經、拜上師、練太極吐納,以補貼一下以往輕狂耗磨過度的身心。而我呢?我也從<<天下>><<遠見>>回歸到文學名著尤其是<<詩經>><<論語>><<史記>><<新序>><<國語>>、之類以前為了考試而唸的書,順便拿起毛筆練練書法修養心性。曾經狂飆如<<野火集>>與深情款款至<<無怨的青春>>掺著武俠小說的我;開始溫柔敦厚起來了。

   當然回;也看些空靈宗教的書,但我始終福慧淺薄,無法深入神通體會,尤其一看到神蹟就產生懷疑,還會故意去找歷史比對,結果是越比越不對,心境事越讀越回去閱讀越懵亂,本是修身修心的朝聖問道,搞到無所適從無可安頓。嘆啊!不管是「佛度有緣人」、「還是信耶蘇得永生」,好像都容不下一顆質疑的腦袋。

 

穿衣鏡

 

有人說年輕人是動物、中年人是植物、上了年紀的就叫礦物,好像這是人生的進化論一樣。照我的看法:年輕人像望遠鏡;一切聚焦在未來遠方、前景夠深卻虛無飄渺。老年人像顯微鏡;仔細審閱身後已發生的前塵、任由記憶超現實的放大。而中年如我恰如穿衣鏡;清楚的知到影像的真實比例,不會過度放大自己或自我貶抑,夢想還有一點卻又不敢放膽追逐,買衣服的時候預留一點「前置量」。

 

文章標籤

鐵丁三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浮生中年

 

中年這個時代的中年人;全球不景氣危機的中年人;所謂中產階級的中年人;或者該說每個時代的中年人都在一種漂盪中尋求定位,像有些確定又是那麼不安的年紀浮沉著。尤其在金融風暴的此際,更是如履薄冰惶惶終日。

 

過河

 

    許多大我十來歲的前輩,我羨慕他是幸運的:在台灣經濟發展的軌跡中;民國六十幾年出道的只要你肯努力、資質還不算太差、有高中、專科以上的學歷配合高度起飛卻又民智未開的年代;開工廠的、作貿易的、搞內銷的只要不要有大頭症,樸實肯做幾乎都有一片天,不是位居要津領高薪,便是中小企業家了,成功的故事太多族繁不及備載。

如果再跟電子業沾上邊無一不是一方之霸,那是大輝煌的日子,真要搞不成局面多半是不圖正業,或得了健忘症(忘了自己八字幾兩重),就算是吃頭路多半也可以隨著產業發達乘勢而起,一家溫飽有餘了,正是

 

「要作牛免驚無犁通拖」、「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穫」

 

到了今天;三十多年下來孩子大了、退休金無虞、房子一兩(取得成本也不高)總是有的。我常說這樣的前輩是已經過了河;坐在彼岸曬褲管,對著正渡到河中央的我喊加油,而這時候水流越來越湍急,水位及胸的我身上還背著十來歲的孩子兩個,苦苦的支撐著-------在這個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年代。

這些前輩還不退休的;每每遇到壓力口出抱怨時,我會開完笑的說:「神仙不當,偏要下凡來給人糟蹋,怨不得誰!」,這不是憑空亂講的,在那段:「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只要勤儉,又靈活些,成功來的並不難。

有機會對於現在三十出頭以下的年輕人(差不多是上述前輩的小孩)上課時,我常說:「我不知道該恭喜你們、還是說你們很倒楣,你的父執輩在困苦的童年、青年成長過來,但是出社會時是事求人,機會多多;但你们剛好相反,父母傾注心力不讓你像他小時候那麼辛苦求學,保護的無微不至(跟他童年少年時父母的關注比起來),可是一出社會卻要跟全世界的人才、高房價、高物價苦苦奮鬥。」

涉水

中年以上的人笑他們是「草莓一族」,禁不起壓力吃不了苦,是不是該反省這些特質有一半是自己造成的。這些年輕人的腳剛伸進河水裡試著水溫,望著水勢越來越大,自己能不能順利渡過去都在未定之天,更遑論還要肩挑著下一代了,所以寧願養小貓小狗也不願養孩子啊?

我就是駝著重負在河之中;羨慕已經過河曬褲管的、對剛伸小腿入河、或採取觀望的有些失望,茫然戒慎的中年人。

 

聚會

 

    大我一輪生肖以上的人同儕聚會往往會有大事,如果只是些活了一甲子上下的人儀容莊重的在一起,通常到位的會比上次少一個;而且漸次漸少,正是:

 

「遙想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喪禮

 

(只是上天堂這高處也太高了!)話不多、行禮如儀、規矩得體,然後心裡暗暗倒數自己的日子。我同學顏仔出殯那天 , 他阿爸下來握我的手時 , 我再也無法控制自己  , 這個跟我一起奔馳跑道接力衝刺的人就這麼在披麻帶孝的十歲孩子捧斗成了一只骨灰罈 , 而白髮送黑髮的哀痛中我流淚是自己還是我的好友呢(我八歲喪父 , 祖父母也受白髮之痛)

 

 

如果有孩子們一起出現多半是好事,雖是好事卻有些悲喜參半;悲的是心頭一塊肉割了下來有些痛(不管兒子還是女兒),喜的是人生的大責任卸下來、行將或已經當過祖父母的總是有所企盼的。

文章標籤

鐵丁三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易于拉船

 

縣令拉船誰坐得

 

<<唐文粹>>選了孫樵寫的一篇叫<<書何易于>>的短文裡頭寫道:何易于當縣令,刺史(約等同省長)帶了一大堆賓客,從上游乘船順流歌酒而來

 

「至則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驚問狀,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易于為屬令,當其無事,可以充役』刺史與賓客跳出舟,偕騎還去」。

 

(省長帶一大票人一路吃喝玩樂到這四十里外的地方,一來就要拉人民來當縴夫,用人逆流拉船供這些人玩樂或返回四十里外的省城。何縣令也不反抗說不,把笏插到腰上就現場拉起船繩跑上跑下的忙起來了,刺史大人看見一個著官服的縣長當起縴夫問他幹甚麼?咱們家何縣長說:「現在正當春天,老百姓都農忙的很,一點空都沒有,只有我這個當官的有空可以充當拉船的」,刺史和眾賓客趕快跳下船騎馬回去了)。

縴夫拉船

 

   全民都在拼生計;偏就你這個白目不知民生疾苦的昏官來拉民伕要玩賞風景;就算你的官比我大,但我何縣長拉的船看你敢不敢坐?每當讀到這段都想像何縣長捉狹上司的幽默樣子,更對落荒而逃的獃子們的慚惶表情有暢快的想像。

 

本性難移

 

後來又親自縱火燒茶樹讓人民免於苛捐,觀察使(考核官吏的官)知道他幹的也不敢治他罪。有人窮到家人死了也沒錢葬,他就拿自己的俸錄叫下面的人協助辦理治喪。還對長者請教執政得失。犯小罪就用勸導,犯大罪就用大棍痛打後立刻讓他離開。、、、、。他後來到另一個縣當縣令一樣這個行事風格。

 

成績單宦海浮沉

 

如果我是皇帝老兒,這樣的人考績應該第幾等?人民問作者孫樵:「天子設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孫樵一連反問:「易于督賦如何」(催稅成績單)?「督役如何」(抓民伕服勞役)?「饋給往來權勢如何」(對權貴如何送往迎來禮數週到)?「擒盜如何」(抓了多少盜賊)?結果真相大白:何大人稅催的慢、消極抵抗勞役、從不逢迎權貴、抓不到盜匪(境內根本沒人當盜匪),所以成績單是乙上(B+),還達不到升官的標準。一直到宰相裴度在偶然的機會,幾乎是微服私訪的狀況下才發現這個好官。

 

   現在的企業責任制,看數字管理論功過,至於統計數字是怎樣擠出來的,對公司永續經營是不是殺雞取卵?身為老板的你有沒有列入考核呢?還是數字呈出來以後再加上「饋給往來權勢」(老板)就無往不利?國家如此;企業何嘗不是!

    數字高標、禮數到位、升官;當然不作第二人選!


文章標籤

鐵丁三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牆

 

   不過就是土牆、磚牆、泥牆,高牆、矮牆,除此有甚麼好大作文章的?不!歷史上有些事件與典故就是和牆有關,有道德美談的牆、好大喜功古今第一的牆、有引發一代名將功成身退的牆、還有不可思議的;執行死刑的牆,所以怎麼說沒甚麼可以大作文章呢?以下一一道來。

 

張英的牆六尺巷

 

 

   清朝大學士張英到京城任職,家裡修葺築牆和鄰居起了衝突,家人寫了封信告訴張英,希望張大學士(一品大員)出面或施壓地方官處理。按理說舊社會裡以張英的地位要修理一下鄰居是輕而易舉的事,但張英收到信後回覆時卻在裡頭寫下:

 

                    千里修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收到張英的想法,築牆時依指示退後三尺讓出空間來給鄰人。鄰人本來意氣相爭的,一看張家的退讓,感於張大學士的肚量也將自家的牆退後三尺,從此兩家之間有了一條大大的進出通道,雙方互蒙其利也一團和氣。現在這條六尺巷道仍在,也被列為古蹟保護,並刻文立碑誌念這一段美談。

 

 

秦始皇的牆萬里長城

 

 

    秦始皇的牆是連貫六國長城以禦北方匈奴的曠世巨構,有人說那是太空中唯一看的到的地球上的人為建築,二千二百多年前動用幾十萬人付出無數的生命代價修成的,歷代更是不遺餘力的修繕,但到了清朝張英的年代這長城已經抵不住火砲了,康熙總算認清了,放棄投入國力去建構這象徵大於實用的超大型紀念品,直到今天只維修幾段供觀光客追懷千年金戈鐵馬的殺伐了。

我去過居庸關爬長城,環目四顧果然教人心馳不已,城如龍鰭矗立在看不盡的山巒上,盤據雄視的氣度果真是天下無雙古今第一,好多第一次看到的人無不浩嘆稱奇。關內還有毛澤東還立碑寫著:

    不到長城非好漢」。

長城就是英文裡Great Wall(偉大的牆)除此呢?還有很多層地理氣後分野和歷史族群爭鬥的懷想了,啟肇的人呢?烽火下衝殺刺突的人呢?無數代戍守荒涼中聽著羌笛胡笳思鄉的人呢?古今多少英雄在此拔起或煙滅?而今安在哉!真的是「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夾牆與萬仞宮牆萬仞宮牆

 

 

文章標籤

鐵丁三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今送別

灞橋長亭與西出陽關灞橋

戰國時秦國在灞水上建橋,而灞水僅挨著長安城,漢代開始;長安的人們在灞橋上送別遠行的客人;唐代承繼這股遺風。河岸有柳樹身段柔軟;垂低著身子似有無限哀戚,加上又與字相諧,這橋這柳是情意綿長卻留人無方,只得一程送過一程;「長亭更短亭」了。所以「灞橋折柳」、「長亭折柳」就這麼綿綿長長兩千年,四個字;一個名辭一個動詞便可以成就這送別名句,簡直就太有畫面太有氣氛了。套句年輕人說的:「真是超有fell!的」。

長亭至於:

勸君更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然後拿石頭丟城牆以卜此行吉凶,離愁中更透著些驚惶吧?我無趣的想過:如果石頭丟到城牆上發出的聲響是不清脆的沉抑 (傳說是預告此去凶險或求事難成),一大堆人除了抱頭痛哭外到底還出不出關啊?凝重的是聲音更是逼迫情緒 , 眼看萬里黃沙空杳, 此去生死兩芒然吧

陽關

 

卡拉OK

 

現在的人有朋友親人去當兵、出國、畢業、離職都有所謂的歡送餞別,我個人當過幾回主角;當然也當過配角,酒後唱一兩首話別的歌賺幾滴不捨的淚卻也頗有古人遺風,只是卡拉ok機器比較俗氣一些,畢竟;沒有長亭沒有橋、沒有流水沒有柳。

 

聲光大秀

 

去看過孩子們的小學畢業晚會;回想起自己小學、國中怎麼離開學校的都沒有甚麼記億了,那時老師也不興這套懶的管你畢業了去哪裡士農工商。現在真的不一樣了,找來專業的晚會承辦人員,除了必傳統的在校生致歡送詞、畢業生致答詞、老師勉勵的話之外,有花廊給畢業生走、有投射燈、打雷射字樣、放煙火、噴乾冰、還有像選舉造勢的音響配樂- - - - - - - - - 吵到氣氛最高處,只見台上台下都哭成淚人兒。總之是學生、家長、老師共同擔綱演出為盛暑來一場酣暢淋灕的大秀。

 

老師的話

 

我高中的畢業典禮雖然寒愴但也離別依依心酸一把的,正當大家綿綿不捨紛紛落淚之時,台上勉勵的王清華老師突然話鋒一轉,開始勉勵我等要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大陸上還有多少人被文革迫害、國父說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當大官、中美斷交後國家正面臨多大的困境、革命尚未成功- - - - - - - - - - - - -一講講了一個鐘頭,所有凝聚的氣氛當下煙消雲散,台上校長、主任、教官、其他老師如坐針氈,一連換了好幾套姿勢了王老師還不罷休,站著的畢業生(老師講話學生要站著聽,正是:「誨我諄諄,南針在抱,仰瞻師道山高」)本來是深感時光飛逝歲月如梭,捨不得校園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但這一個小時卻變的這麼難熬,巴不得有人趕快把禮堂打開放我出去。

 

今昔有別

 

當然;以前我們唱<<驪歌>>、<<青青校樹>>現在的孩子唱小虎隊的<<放心去飛>>、周華健的<<朋友歌>>,以前大家互相寫留言簿以示不忘,現在孩子把留言簽名寫在制服、書包上甚至寫上e-mail 、MSN,鼓掌握手也換成水球招呼,大家收拾起不捨的情緒鬧的盡興不已。不一樣了;真的不一樣了,這也難怪,因為通訊交通太發達了,任何聲息馬上收到隨時可以呼朋引伴,正是如此所以離愁凝聚不易。

如果翻開高中以前的畢業紀念冊會發現很多同學家連電話都沒有,住址也全變了樣,一別又是十幾二十幾年。青春飛揚的三分頭、綠書包、緊身卡其服、腳踏車、變成穩重發福、兩鬓飛霜、西裝革履,開汽車的中年人,還真的是滄桑之感油然而生。

 

第一次送別(陽春麵與牛番茄)

陽春麵

   長我一年從小學畢業的生仔要去台北當學徒了,生仔家是最苦的,前幾年還老是牽著瞎眼的伯公(生仔的阿公)出去行乞(後來行乞的伯公給喝醉酒的清德伯推了一把跌了一跤結束了苦難的一生),出去當學徒對他來說或許是一種出頭天的學習。

身為從小一起玩龍眼子(沒錢買彈珠)、酒瓶蓋,橡皮筋、火空蕃薯,的兄弟,對一個即將去台北打拼的人自然也要學大人餞別一番,於是前一週就開始存錢了,到了臨行前一天下午,三、四個弟兄湊齊了清點預算,差不多只有十塊錢!於是約了生仔一起到街上老楊麵攤,一人一碗陽春麵就算聊盡心意了,特別加湯的一碗麵溫暖了幾個小大人的心,席間說些甚麼已經記不得了,那一碗我們吃的很慢,好像有甚麼梗在喉頭一樣。

文章標籤

鐵丁三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