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今送別

灞橋長亭與西出陽關灞橋

戰國時秦國在灞水上建橋,而灞水僅挨著長安城,漢代開始;長安的人們在灞橋上送別遠行的客人;唐代承繼這股遺風。河岸有柳樹身段柔軟;垂低著身子似有無限哀戚,加上又與字相諧,這橋這柳是情意綿長卻留人無方,只得一程送過一程;「長亭更短亭」了。所以「灞橋折柳」、「長亭折柳」就這麼綿綿長長兩千年,四個字;一個名辭一個動詞便可以成就這送別名句,簡直就太有畫面太有氣氛了。套句年輕人說的:「真是超有fell!的」。

長亭至於:

勸君更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然後拿石頭丟城牆以卜此行吉凶,離愁中更透著些驚惶吧?我無趣的想過:如果石頭丟到城牆上發出的聲響是不清脆的沉抑 (傳說是預告此去凶險或求事難成),一大堆人除了抱頭痛哭外到底還出不出關啊?凝重的是聲音更是逼迫情緒 , 眼看萬里黃沙空杳, 此去生死兩芒然吧

陽關

 

卡拉OK

 

現在的人有朋友親人去當兵、出國、畢業、離職都有所謂的歡送餞別,我個人當過幾回主角;當然也當過配角,酒後唱一兩首話別的歌賺幾滴不捨的淚卻也頗有古人遺風,只是卡拉ok機器比較俗氣一些,畢竟;沒有長亭沒有橋、沒有流水沒有柳。

 

聲光大秀

 

去看過孩子們的小學畢業晚會;回想起自己小學、國中怎麼離開學校的都沒有甚麼記億了,那時老師也不興這套懶的管你畢業了去哪裡士農工商。現在真的不一樣了,找來專業的晚會承辦人員,除了必傳統的在校生致歡送詞、畢業生致答詞、老師勉勵的話之外,有花廊給畢業生走、有投射燈、打雷射字樣、放煙火、噴乾冰、還有像選舉造勢的音響配樂- - - - - - - - - 吵到氣氛最高處,只見台上台下都哭成淚人兒。總之是學生、家長、老師共同擔綱演出為盛暑來一場酣暢淋灕的大秀。

 

老師的話

 

我高中的畢業典禮雖然寒愴但也離別依依心酸一把的,正當大家綿綿不捨紛紛落淚之時,台上勉勵的王清華老師突然話鋒一轉,開始勉勵我等要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大陸上還有多少人被文革迫害、國父說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當大官、中美斷交後國家正面臨多大的困境、革命尚未成功- - - - - - - - - - - - -一講講了一個鐘頭,所有凝聚的氣氛當下煙消雲散,台上校長、主任、教官、其他老師如坐針氈,一連換了好幾套姿勢了王老師還不罷休,站著的畢業生(老師講話學生要站著聽,正是:「誨我諄諄,南針在抱,仰瞻師道山高」)本來是深感時光飛逝歲月如梭,捨不得校園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但這一個小時卻變的這麼難熬,巴不得有人趕快把禮堂打開放我出去。

 

今昔有別

 

當然;以前我們唱<<驪歌>>、<<青青校樹>>現在的孩子唱小虎隊的<<放心去飛>>、周華健的<<朋友歌>>,以前大家互相寫留言簿以示不忘,現在孩子把留言簽名寫在制服、書包上甚至寫上e-mail 、MSN,鼓掌握手也換成水球招呼,大家收拾起不捨的情緒鬧的盡興不已。不一樣了;真的不一樣了,這也難怪,因為通訊交通太發達了,任何聲息馬上收到隨時可以呼朋引伴,正是如此所以離愁凝聚不易。

如果翻開高中以前的畢業紀念冊會發現很多同學家連電話都沒有,住址也全變了樣,一別又是十幾二十幾年。青春飛揚的三分頭、綠書包、緊身卡其服、腳踏車、變成穩重發福、兩鬓飛霜、西裝革履,開汽車的中年人,還真的是滄桑之感油然而生。

 

第一次送別(陽春麵與牛番茄)

陽春麵

   長我一年從小學畢業的生仔要去台北當學徒了,生仔家是最苦的,前幾年還老是牽著瞎眼的伯公(生仔的阿公)出去行乞(後來行乞的伯公給喝醉酒的清德伯推了一把跌了一跤結束了苦難的一生),出去當學徒對他來說或許是一種出頭天的學習。

身為從小一起玩龍眼子(沒錢買彈珠)、酒瓶蓋,橡皮筋、火空蕃薯,的兄弟,對一個即將去台北打拼的人自然也要學大人餞別一番,於是前一週就開始存錢了,到了臨行前一天下午,三、四個弟兄湊齊了清點預算,差不多只有十塊錢!於是約了生仔一起到街上老楊麵攤,一人一碗陽春麵就算聊盡心意了,特別加湯的一碗麵溫暖了幾個小大人的心,席間說些甚麼已經記不得了,那一碗我們吃的很慢,好像有甚麼梗在喉頭一樣。

吃完了麵四、五個小大人走在街上,閒聊幾句過幾個月就可以回來參加六月初十大拜拜之類安慰的話。走著走著;看見路邊有人賣著醜醜的"臭萁ㄚ"(牛蕃茄, 當時幾乎是最賤價的水果),四、五個人把吃麵剩下的全買了蕃茄、最後的五角買一小撮紅糖,就這樣每個人咬開蕃茄沾上紅糖,一口一沾;啃著回家。

番茄thU9CQ13RL

這就是我人生的第一次餞別,到今天我參加過很多次的離別飲宴,都沒有像這人生的第一次如此清澀單純而溫馨!。

三十歲那年生仔誤觸了高壓電,我從冰櫃裡看見他的遺容,說著沒人聽的道別的話,只依稀回憶起陽春麵、蕃茄和紅糖的滋味。

 

 

有分別的分別心

 

分離一事古今同,但送別的情緒卻差異很大;最大的差異來自於「分別心」,所謂的「分別心」是打從心裡的被壓迫感,那種即將長年分離產生的分別心、天涯海角各一方的分別心、此去生死兩茫茫的分別心- - - - - -,就像出了長安城的古人要離開熟悉的八百里秦川、就像「西出陽關無故人;勸君更飲一杯酒」的壯烈、就像

「十五從軍行,八十始得歸,- - - - 『遙看是君家 松柏塚累累』- - -

的天人永隔。透過即將發生廣闊的時空乖隔與人事流離失所,讓離別產生巨大的情景與人物落差的分別之心,才讓送別顯的凝重逼人。號稱在時間上是千古第一的送別詩,<<詩經>><<邶風>>中衛國君目送出嫁的姊妹寫道:

燕燕于飛 差池其羽。之子于歸 遠送於野。瞻望佛弗及 涕泣如雨。   

       燕燕于飛 頡之頏之。之子于歸 遠於將之。瞻望佛弗及 㤖立以泣。

      燕燕于飛 下上其音。之子于歸 遠送於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在二、三千年前,遠嫁他國可能就是從此難再相見了,此詩既美且傷:送之再送,直到看不見身影了才潸然泣下,情意綿長縷縷不絕與長亭接短亭頗有神傳。

今無戰亂、相隔萬里半日可達、欲見身影只需彈指影訊,再也不必「馬上憑君報平安」了、更不用「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了、、、、、、凡此正是分別心的差異如今分別的不夠壓迫壯烈,分別後隨時可以通電話,透過視訊還可以天天見面,當然餞別送行也有些隨興而比較不隆重,大家嬉鬧一番當是舒解身心吧!酒後休論真假之言;賺得幾行清淚也是不易了,夫復何求?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鐵丁三龍 的頭像
    鐵丁三龍

    鐵丁三龍

    鐵丁三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