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印度幾至滅亡的原因»
我不是合格的教徒也不是宗教研究者,但和許多人一樣 , 對於影響我們傳統文化甚深的佛教有著一份疑惑:疑惑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播傳十數億人,為何在其發源地---印度(古時廣義的印度次大陸含今天的巴基斯坦尼泊爾)幾乎滅亡 ? 所以我從歷史和宗教競爭觀點作了一些閱讀整理 , 究其原因如下:
種性神話世襲的經濟定位
三千五百年前左右,中亞的印歐體系的雅利安遊牧民族向外擴張,其中一支進入印度(另一支向西發展到達希臘),征服了當地的原住民達羅毗荼人(不可以說土著),這時的社會階級大抵上分為雅利安人(尊賢者、贈與者)和大斯尤人(Dasyu)(被征服者原住民)二種。直至大約三千年前(中國大約是武王伐紂時),雅利安人為了統治和沿襲自己的信仰,創建了大家熟知的「婆羅門教」和「種姓制度」。
當然;雅利安人絕對會為這樣的階級制度附加一些創世神話色彩,所以有「原人布夏」的神話傳說,原則上世界是由巨人身體創造出來的,«梨具吠陀»的原人讚美歌提到:「原人布夏,有千頭千眼千足:心生出月、眼生出日、口生出雷電與火、呼吸生成風、肚臍生出空氣(像不像中國的夸父或盤古,中印也都有渾沌的蛋體巨人居中創造天地,這又是一個我常強調的神話母題「原型」)。至於人類的被創造則是古吠陀的諸神將原人布夏分割,口成婆羅門、手成剎帝利、腿成吠舍、腳成首陀羅。也有一種說法是創造神梵天的身體部位化成四大種性。
用神話喻示但實上幾乎是運用身高、膚色、職業分辨社會階級如下:
婆羅門(白色):負責用艱澀的古梵語解釋與傳播聖典,祭祀儀式並接受供養,甚至梵書都這樣寫著:「婆羅門,那已修習吠陀且教授吠陀者視為人間之神」。婆羅門對吠陀經的傳授與解釋通常都是通過口語而不著書流傳,這種制度之下婆羅門便被視為人間的神,亦即壟斷了巫術與神通。
剎帝利(紅色):皇族/貴族/武士負責統治與戰爭, 當然也向人民徵稅。對於吠陀經僅有一部份可以閱讀,但無解釋傳授的權力。有證據顯示:佛陀身為剎帝利早年研讀了很多婆羅門經典。
吠舍(黃色):土地擁有的農民、商業行為 , 特別是金融放貸與國際貿易等中大型商業行為。
首陀羅(黑色):部分的小商人、工匠、手工業、奴僕佣人等。對最高的婆羅門而言飲食如果被首陀羅看一眼都算是被汙染了。
各階級之內又有許多次種性,二十世紀初殖民統治時期統計過至少有上千個種性,而跨四大種性階級不可以同桌更遑論共食了。
特別要注意的是婆羅門壟斷巫術神通以及解釋聖典、剎帝利壟斷政治和軍事、吠舍壟斷農業和中大型金融,但即便是首陀羅也因為技術(工藝和生產效率)等而壟斷某種產業,這種神學宗教、政治軍事、商業金融與生產製造各安其命各有專精的現象(其他種性不願意也不能插手另一種性的生存方式,上層介入下層視為被汙染,下層染指上層視為僭越要被”破門”),這種思維讓種性制度更加勞不可破。
因為印度自古就是個貿易之國,所以還有異域外來的不是印度血統的”客族”,這些客族會被視為等同剎帝利的地位。
圖片:新浪網
被破門的羌達拉賤民
當然還有被處以”破門”懲罰的不淨種性,跨階級通婚或重大違反種性紀律者被破門後,有一個新標籤被稱為”客族”或有一個專有名詞叫「羌達拉」(此名據說是婆羅門女性與首陀羅男性生下來的後代),也就意味著不在正式種性之列,當然也有人稱之為”賤民”。賤民除了失去其血統部族的種性身分之外,在經濟營生的部族也被迫除名。在宗教精神的被救贖上失去提升的機會,死後下地獄刑滿後下輩子投胎成虫獸畜禽 。婆羅門祭司描繪的地獄場景恐嚇是:跨階級通婚者要週而復始地受炮烙之刑(抱著燒紅的鐵人)、至於重大違反種性紀律者如扇動種性間衝突的地獄的處罰是:丟入髒水中煮熟然後扔給水族動物吃掉。頂撞誹謗婆羅門的要被烏鴉啄去舌頭(拔舌)、、、(注意這是地獄刑期中不斷週而復始的處罰)。
也就是來世的靈魂救贖、地獄天堂的判決、社會身分、部族認同和經濟地位同時失去依靠,這樣的威嚇和處罰將一個人的來世今生地獄天堂全部包辦了,真正是古今中外史無前例的,賤民如果是不規矩神通廣大的潑猴,種性的宇宙世界便是老君的煉丹爐或如來佛祖的五指山。
仙人瑜珈苦行者
但是有一種人不在種性之列,卻是印度宗教文化中非常特別的存在,雖然不被婆羅門祭司接受(部分取代了婆羅門的神通巫術地位),卻廣為印度人所崇敬,其地位甚至在吠陀諸神(雷神天帝因陀羅等眾神)之上,那便是瑜珈苦行者,在印度被稱為”仙人”,仙人不但撰述很多聖典例如兩大史詩«摩訶波羅多»和«羅摩衍那»(雖然事實上不太可能一個仙人便可以撰述這麼長的內容,就像希臘史詩«伊里亞德»>>和«奧德賽»不可能由一個盲詩人荷馬編出來是一個道理 )。 仙人通過發願與苦修可以震動天地令諸神震怖、甚至驅使諸神 。仙人的名聲和崇拜甚至連佛陀逃離宮殿想洞悉真理時,第一個追隨的團體便是森林裡的苦行者…仙人(佛陀這次修行失敗幾乎餓死,被牧羊女所救,後來轉向其他方式才悟道的)。
即便是尊貴的羅門階級其一生的理想也規劃分為1..梵行期(最少十二年從師學習吠陀經) 、2..駐家期(居家當祭司傳授學生)、3..林棲期(躲到森林裡發願苦修冥想)、4..隱遁期(退出凡俗莫名以終,外文化的人以為是無所是適地等死(聖地瓦拉那西的恆河畔很多老人就是這個階段))。其中隱遁期是終命前的靈魂歸席準備。林棲期的行為模式其實也幾乎就是瑜珈苦行,精進自己的冥想願力,亦即階段性的仙人之行(可稱為婆羅門的進階班),由此可見仙人雖不屬種性之列但地位卻十分崇高。
天職業報輪迴因果律
後來的另一部聖典«奧義書»更整理出業報輪迴的因果律,所以婆羅門教在種性制度、因果律業報、血統膚色、經濟職業行會的結合之下,人的這一生遭際是你前世成績單的因果呈現,所以認真執行你的”天職”,正所謂:「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這也是印度人對於當下這一生非常”認命”,而且甚少階級鬥爭的原因,不滿者不通過戰爭而是通過宗教改宗(信仰另一種教義的宗教)來解決。
關於種性上天賦予的天職在«薄茄梵歌»裡黑天(毗濕奴神的化身)說給懷疑戰爭價值的英雄克里什那(或說阿周那)的詩歌中可以看出:休論戰爭的意義後果,不看人間的兄弟親族對立、殺伐的慘烈代價、、、這些現世的現象都不應該動搖作為剎帝利的戰爭天職,在輪迴的準則上這些都不影響救贖,反而是質疑、猶豫、不忍等等違反天職的動機會產生業報的負面影響。而後來的傳說也說天帝因陀羅(當時的神格還很高)接納導引了這場最慘烈的戰爭中(摩訶波羅多),雙方英勇的戰士的亡魂去了天堂(有點像封神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