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亭畚的故事»
有人叫”管畚”或”古亭笨”,這東西是為了儲藏農作所設計的,骨幹是竹子,底部用磚石架好離地,鋪上木作底板以隔絕溼氣或積水。其他就是竹藝、泥巴手藝和人心黏結的表演了。
超級大簍筐
牛車從竹寮拉了幾趟長長的竹子,老師傅(我們家附近的料伯和老練叔是一把好手)和親仝老小幫手和看熱鬧的幾十個人全在。
先把竹子鋸成需要的長短(通常是到二到三丈長),然後用厚重的柴刀劈削成寬約二指寬的竹條,每個竹條要削修去竹子節目的突起和銳利的側鋒,累積起來數十上百條這樣的骨條。
把這些竹條像編竹框簍子一樣編成籬笆牆,再將她用烤火彎曲圈圍起來,關鍵是這個超大型竹簍必須下窄(符合木製底部)上寬(增加儲量)。經過師傅指導和左右鄰舍合力,大家一起將竹編牆體和基座組合起來,就像一個超級大碗,高約八尺,最寬處(頂)直徑大約丈許。
圖片:國家文藝博物館
泥巴大碗
在現場還有另一群人正在「玩泥巴」,在這個海口沙土的地方男人不知去哪裡拉了幾車「赤過陵土」(現在人燒陶用的黏土),在現場用鋤頭鋪成另個一黏土的大碗,只不過這個碗高度只有一尺多。女人和小孩提水倒進去將土濕潤然後手腳並用搓土。和土時要讓硬梆梆的每一寸土都吃進水揉勻,並將沙子和一切雜質去除,就好像塑陶或揉麵一樣,這是頑皮小孩最喜歡的差事,一陣子之後每一個”碗中人”都像手上套著「手囊」腳上穿著”高腳雨鞋”,那樣的絲滑也像用活山泥巴護膚一般,當然很多小孩還喜歡敷臉作保養的玩耍。
為了黏固好施工,有的還會往泥裡和進去稻殼和稻草。
固定架好籬笆大碗和好泥巴之後,高手出現了,高手用長竹竿刀鑿火烤揉彎成形一個竹製直徑老大的”斗笠”,大家一起把這個”大斗笠”用竿子和繩索加上大聲吆喝,合力又拉又撐地架上”籬笆大碗”。終於遠遠地看起來成了一個戴斗笠的人頭了。
另有一種施工是用梯架支撐,將事先加工好的竹桿一條條加工成一個撐開的鏤空的大傘,蓋在籬笆大碗上。
泥水匠
土水師上場了,就像蓋房子抹灰泥一樣,用剷用抹刀甚至用手將和好的泥漿抹上竹簍牆上,裡三層外三層分次將這個”竹骨大碗”用泥漿全部抹平整,身為鄉下赤腳小男孩當然想要"幫一手”卻總是被喝退下去旁邊玩泥巴。
隔二天竹骨泥牆乾固了,主體強固了些便有人大人爬上去蓋稻草屋頂,外牆抹上石灰泥防止風化雨浸。
在我家的牛圈土糞邊上的那座古亭畚大約是我在八、九歲時建成的,那時建材進步了些,屋頂的大斗笠用的是馬口鐵皮,外牆也不是抹白色的石灰泥,而是上下外牆全用柏油塗上,防風防雨更好,只是一大個包公一樣黑烏烏的樣子不是很好看。
門的巧思
既然要儲藏花生地瓜簽之類的乾料,自然要開個門好用來搬進搬出。
門框是用木頭做的大約三尺見方呈上寬下窄的造型,豎著的左右兩側要在木框上刻上溝槽,槽的深一吋寬大約半吋,這個溝槽是用來串上木板的。木板每片高約四、五吋,下面最窄的一片中間用墨水毛筆寫上”一”,往上略寬一點的板子寫上”二”,再往上板子再寬一點寫上”三”、、、依次都加寬一點點寫上四、五、六、七、、、關門時一片片由一號板開始由下而上放進溝槽串到最底,其次二號、三號、四號、、、,開門時則反向操作由高處八號板開始取下。
為了怕有些人搞錯順序和不識字,通常會在字的二側由上而下畫上對稱的斜線,如此就算不識字只要依著斜線一板一板對準”串門子”,就不會犯錯了。為了防外來小偷和”內部小家賊”,最上頭的那塊板子會有一對鎖扣,突出的公扣在板子上對準門框上的母扣,只需一個簡單鎖頭就可以上鎖了,而鑰匙好像永遠在阿嬤褲腰帶的荷包袋裡。
沒上鎖或根本沒有置放儲物的古亭畚還有一個妙用,頑童們拿它來”覓相揣”(捉迷藏)。
圖片:國家文藝博物館
竹簹厝
差多同一年鱸鰻伯家要蓋一落護龍,這竹當厝用的是同一套竹構泥巴稻草的工法,只是規模比古亭畚更大而且是四方形的,還有隔間隔間之間還有開窗。這樣的土法蓋屋發動親友又有幾倍之多,一條龍前的土埕上滿滿的大人小孩男女幫手,仔竹、鋸竹、破竹、修築條、鑿竹柱子、烤竹子、編組竹簹骨架的、車黏土和土的挑水的、、、不知凡幾,大家忙裡忙外、、、主人家會煮點心米粉湯和糖水仙草等犒勞辛苦的親仝,沒有任何一個人支領一分工資。
人聲鼎沛,暖心暖肺。
電影裡的場景
多年以後我在一部1985年哈里遜福特的電影«證人»中看到,一個封閉的愛美敘(Amish)社區中,社區的人一起義務為某一家鄰居蓋一座木頭大穀倉的協力情形,木頭釘子雙手和鄰里鏈結情感便足以一天之內完工,中間的人既親密協力合作一起簡單吃喝的場景,電影院中的我記憶被拉回 拉回那個一起蓋古亭畚,蓋竹當厝的童年。
電影裡是一群信仰特殊凝結的人群,產生如此現代神話,而在此電影之前沒多久在台灣的西部某個海口小村落,這種向心力和社區共榮戮力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當然;對現代都市人而言,這都是神話。
由於建材和結構強度的關係,古亭畚、竹簹厝很忌諱粗手粗腳的大動作,就算小孩奔跑跳耀都可危及整個牆面,當然這二樣低成本粗略的東西也耐不了多少風吹雨打,所以現在幾乎都不在了,只留下至極破敗和勉強粗略修復的樣板,給我這輩以上的人去緬懷,緬懷手工的質樸、人心的溫度,和相對今日的人心不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