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品牌和產品概念看大選2024»
我始終相信政治是一場行銷學,所以在這個概念之下我將大選和行銷幾個名詞不斷交叉轉換使用。
選票如鈔票
1..選票一如鈔票,每個顧客(選民)都有同等的購買力(一票),不能同時購買二個同類型產品
2..政黨就是品牌,品牌忠誠度(政黨忠誠度)是企業最高價值最可長可久的資源
3..總統候選人是四年內競爭的單一主要產品,候選人強就可以為品牌加分並攫取市場最大資源(攻勢的行政權主動)
3..國會立委是四年內為數眾多的次要產品,候選人強就可以為品牌加分,但在資源爭奪上處於保守(立法被動監督)
一張表看懂趨勢
因為我的角度和名嘴不一樣,所以我的表也不一樣,我喜歡觀察品牌和產品的主從關係誰幫助了誰,以政黨票為母親基本盤,總統候選人是單一主要產品其他則為眾多的次要產品
一、關於總統人選(單一主要產品)
和政黨票比較總統候選人表現如此,賴增加了60.5萬 超過12.15% ,也就是說主產品是成功的,其銷量略超過品牌佔比。同理侯則是銷量落後於品牌,至於柯則是銷量大超品牌21.26%。
我用下表讓閱讀者更清楚:
我不用政治角度分析,我只問企業品牌商:「你推出最好的產品為自己加分了嗎?」
如果用策略管理的BCG矩陣比喻的話
如果用策略的角度從母企業觀察產品的話,賴和是金牛、柯是該企業的明星產品,而侯友宜則是???
二、關於區域立委(眾多的次要產品)
區域立委由於政黨策略運用所以有禮讓為意圖保送次要對手打擊主要對手的運作(特別是國民黨)部分無法顯示其真正銷售量。但對於民眾黨(第三名品牌)而言則完曝露其短版與對未來長期發展的隱憂
由前面二張圖表可以觀察出,民眾黨(第三名品牌)作為一個依靠空戰(媒體宣傳)再漸進陸戰擠進前三名的品牌,依靠的是強人超強的單一主力產品(總統候選人)所以硬是拉抬品牌(政黨票),但是完全拉不起區域立委(次要產品),一個公司只有一個主產品強(而且是較老的阿伯)其他全是散兵游勇打醬油你想撐多久 。阿伯終究會更老而且每一次出場都會逐漸淡化 ...
這樣的全黨繫於一人是長久的隱憂,就像一個企業只靠一個單一產品打天下,產品即品牌是很危險的,如果用家電產業打比方:一款大同電鍋長期下來救得了大同公司嗎?政治上昔日的宋楚瑜捲起的風雲更勝今日柯先生,但如今完全淹沒了,二十年後大家可以回來觀察。
三、立委席次的失真民意
立委席次由於選舉規定特殊所以對比本文的選票即鈔票政治如商場是有一部分失真的。二十多年前李先生的國民黨和民進黨為了制約不可一世的宋先生,聯合起來搞了個「國發會」規定「單一選區二票制」,旨在保障二大黨壓抑小黨發展的空間。
如下圖民進黨和國民黨一如二十多年前的國發會合謀,獲得了超出其政黨比例的席次,而小黨與零散的無黨則很多民意被二大黨的陽謀吞併了,其中最諷刺的是李先生自己怎會想到?這個他導演出來的規定後來也掐死了自己的台聯黨。
四、結論
我不是政治評論者,嘗試商管顧問老師的角度來對照,我仍相信選票即鈔票、政黨即品牌、候選人即產品的我發現的論述,所以結論如下:
就品牌(政黨)而言市場的鐵律是:
1..第一名賺大錢、第二名有錢賺、第三名生死未卜,第四名等著被併購退出市場。你去看超商產業、3C通路、外送快遞、、、
2..先快速長大才能活下去,而不是先活下再慢慢長大(至少要第三大才夠規模利基)。
3..顧客導向:所以產品創新(人才培養)是競爭第一信條。好的產品(人才)為品牌加分,不夠好的產品為品牌減分
4..對現行政黨品牌建議
第一品牌:你領先的不夠多皮繃緊一點,要真正的千杯謙卑再謙卑而不是心口不一,請注意大同這個品牌曾是國產家第一 , 切記僅僅四年僅僅四年你們是從8百多萬票摔下來的
第二品牌:我建議你學習一個美國租車品牌Avis,他們的SLOGAN信念就是We are #2,意即我們只是第二名,我們會更努力提供更好的產品服務。
第三品牌:你的定位是生死未卜,堅持差異化焦點化提供顧客(選民)價值,大品牌最希望你用同質化路線,他就可以運用競爭優勢上將你融化吸納,商場上是如此,政治上更不乏先例,柯先生是否會宋先生化?如通台灣的通訊系統業者一樣現在哪來的亞太和台x?是你自己說的Keep Promise !
作者:丁三龍 企管顧問/兼任助理教授/散文部落格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