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親節,雖然我八歲便沒了父親,所以從沒也不知道要慶祝,不過從古人遺風中也懷想過父親的肩膀,當然;從現代人的觀點中這些故事已經過迂了,故事很短,請忍耐試著想上一想.....
誰最孝順
曾子是孔子學生中以孝聞名的聖人名列二十四孝之一,也曾指摘自己的學生吳起「母歿喪不臨」並割斷師生情誼以示不恥,按理說曾子於孝之一字應該是完人矣,但是孔子仍然將之斥喝了一番,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曾子有一次整田不小心把棵瓜給弄死了,他那殘暴的爸爸曾皙居然為了棵瓜把曾子打到昏死過去,曾子醒過來後因為怕父親擔心自己,爬進家裡忍著傷痛唱起歌來,希望父親聽到自己還能唱歌可以放下心來------ 。
孔子的例子
這事傳到老師孔子耳中,孔子不肯見這個學生,曾子自以為並無過錯自動求見。孔子舉舜帝的例子把曾子找來狠狠訓了一頓:
「汝不聞瞽叟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索而使之,未嘗不在側,求而殺之,未嘗可得,小箠則待,大箠則走,何也? 避其暴怒也!」。(父頑母囂。弟象傲。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有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這便孝感動天的故事 ,堯帝見其賢且天地動容,便把女兒嫁給他 後來並傳位於舜 )
太子申生
有些人認為曾子已經夠可憐了,孔子如此說法實在有些不通情理。但我認為或許孔子應該舉同時代晉國的例子更能夠讓曾子覺醒。
話說春秋時期晉獻公已立申生為太子準備接位,而申生治理封邑教化民風也頗有所成,只是獻公另寵驪姬;驪姬欲以己出取代申生,遂構陷申生預謀毒殺其父獻公怒而欲殺太子。
公子重耳謂之曰:「子蓋言子之志於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驪姬,是我傷公之心也。」曰:「然則蓋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謂我欲弒君也。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辭於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於死。申生不敢愛其死。雖然,吾君老矣,子少,國家多難,伯氏不出而圖吾君,伯氏苟出而圖吾君,申生受賜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為恭世子也。----禮記<<檀公篇>>。
最後申生不辯、不逃順了父命(驪姬之意)成就了完節之名, 按理說這申生二十四孝也應該有一席之地才是,可事實不然;其差異便在孔子說的「殺身陷父」。 順了父命含冤不辯引頸就戮父親是痛苦的;因為父親感到自己兒子想謀殺自己怎會快樂?父親下令殺了兒子怎會快樂?父親如果發現自己因為受奸人蒙蔽殺了太子終至千古罵名怎會快樂?這便是「殺身陷父」。如果往另一面想;或許申生痛澈心肺如此報復貪色忘親的父親吧?如此說來那真的是太狠了,比之於吳起「伏屍楚悼王」(註一)的心機更加可怕。
陷父陷國
當然,從存世之時的作為觀之申生斷然不是這樣可怕的人,然其死亡陷父親於不慈、昏聵、愚妄、貪色卻也經是事實,史載之、後世唾之、萬年遺臭不可復也!這不是”殺身陷父”嗎? 遂了後宮奸佞之願讓國家淪入奪權禍亂更屬無法規避之責(身為太子之責),這不是”殺身陷國嗎”?存一己之名節而陷父陷國此謂之孝哉?迂之甚矣! 後世居然還有稱其賢,真的是愚夫愚婦的短見。口不離君父;念不忘家國甚至臨死尚且託父、託國於狐突念茲在茲殆無可疑,但對國家父君的傷害卻已無可挽回。
兩端曾孝子
曾父殘暴曾子不是不知,而忍痛”嘔歌”不是自找死路嗎?正是孔子說的:「立身以待暴怒」;當時曾子如被父親抓狂打死,這二十四孝、七十二賢人想必也沒他一份了! 當然曾子是極端的 , 史載曾子不但順從暴力的父親 , 後來他當了父親以後 , 妻子帶著小孩到市場 , 為了安撫孩子哭鬧睡口說了:<別哭了 , 回去幫你殺頭豬> ,曾子知道此事果真把豬抓來綑上磨起刀來 , 妻子見狀說:<你真要殺豬嗎?我只是隨口哄孩子啊!> , 哪裡知道"曾聖人""曾孝子"大義凜然說了篇親子教育信用至上的大道裡, 還是把豬給宰了, 由此前後因果兩端關照 , 我覺得現今社會不可能有站著挨打受傷還唱歌給爸爸聽的<曾孝子>,,但為著一句哄孩子的話而殺豬的<曾孝子> 鐵定不少, 而且加碼再加碼
照孔子的說法,,舜帝是真正的孝子,可是照今天的家暴防治法觀之也未必盡然啊?往下看到曾子這位兩端孝子 , 只能說慚愧至極 , 樹欲靜而風不止是人子至憾 , 哄孩子嘛:也沒有萬貫家財可一諾千金 , 愧煞:千古艱難惟一孝吧!。
<註一> 吳起改革楚政,開罪舊勢力,及楚悼王死 , 舊勢力反撲發動政變 ,吳起自知此次再無生天 , 仆伏王屍 , 追者刺之殺及王屍 , 新君即位 , 清算起政變者 ,並將殺吳毀及悼王屍身者重懲 , 殺數十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