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海口市容與最後匠人的故事»

 

追憶逝水年華的人物

過去追憶流水年華時我寫過

騎著單車載個木製展示櫃「嘩玲瓏」的婦人,是如何成為三合院阿嬤姆婆們的ubereat foodpanda,從針線、火柴、到耐斯洗髮粉,甚至幫著把雞蛋拿去孵化變成小雞送回來。

也寫過騎機車載個大箱子從嘉義來「換藥包」的,總是知道家家戶戶的藥包放在哪裡,每個月訂期更換感冒糖漿、萬金油、治痛丹、、、的中年人,那一身像今天郵差的裝扮。

當然;還有那個整台武車(大貨架的載貨單車)「收壞銅舊錫」的汗衫鬍鬚漢,最是難忘的是那個一鐵盒子麥芽,甜膩黏牙也黏走我們所有的鐵罐、玻璃瓶和阿嬤被盜走的雞毛鵝毛。

「賣紅龜粿和肉粽」的、「公仔粿」(現在叫麥仔煎)和清亮高亢嗓音迴盪在童年清晨的「豆腐嫂」、、、、。這些都是小本經營的小人物、踩著單車、二行程摩托車、甚至是推著板車車地走街串巷,用遙鼓、碌碌仔貨清亮或濁種著香菸檳榔的嗓子叫賣著。

 

修鐵馬的哲學家

 

前二天回家想騎單車去四處晃晃,未料小折破風了,依著記憶依稀,好像媽祖廟分局對面還有一個老人家在修鐵馬,我找到了他也耐心地邊等邊聊了起來

幾坪大的鐵馬店裡老檜木的陳列櫃和收銀檯怕都有一甲子了,應該還是巧手用家裡就櫃子改造的,至於人呢?八十一歲還中風過的身子,吃力地連輪胎快拆都擰不開,顫危危的每一個動作還要老伴當幫手,簡單地把內胎塞進框裡就費了不少力氣。動作很慢很慢,但聊天起來卻也健談爽朗,一派樂天知命的生活哲學家。這位丁姓同宗大我一輩的年歲,但宗族論輩我們是很遠很遠的堂兄弟,於是我們說起和從廟口向西延伸到海邊的中山路曾有的風華。圍繞著圓環、分局、和廟口週邊開始的店家:我應和著一如我也是個老人:

 

240687.jpg

圓環分局與廟口

鐵馬店旁邊三十年前還響著彈棉被的聲音,現在早已成絕響了,左近過去有瑞文眼鏡行鐘錶行。旁邊有開五金的「土牆」老先生、周邊第一雜貨名店老麻(丁天送)不到十坪低矮的空間,鐵釘、紅糖、黑糖、金紙、參考書、文具、紙筆、油、米、酒、汽水、對聯、、、族繁不及備載,認識天送先生的名字還可以在媽祖廟口的龍柱上找得到,後來改專一經營的慶發鎰書局、和大名鼎鼎的大統購物中心(台西第一家平價中心)、海北北村冰廠都是天送先生後代經營的。右邊一間小舖子是祝成的早餐店,台西人開始知道什麼是豆漿油條。店的門口就是往台北的信和遊覽車停靠站,多少小學剛畢業就外出三冬四個月的«媽媽請你也保重»在這裡分合上演著。

台西圓環.jpg

圖片:展哥

當然;台西客運取代了叔叔輩的五分車站(面向媽祖廟左側的白甘蔗鐵軌五分車站),載著許多白衣黑裙或卡其色的制服青年,往土庫、虎尾、斗六去求學。而廟口六點鐘的清晨,第一班的嘉義客運是一個燙著湯姆瓊斯髮型名叫”水頭”的男子發動的,發動著二次世界大戰留下來的遺產,引擎蓋突出車身一大截的”水頭車”開往北港,這半數座位都漏水的水頭車我也曾搭過三年。

往往王爺埔路上現在大統購物中心往南的店家,長年飄著食用油香味,依稀記得舊時光店裡深深處還有著榨油的工坊,黃豆油(沙拉油)、花生油、芝麻油的香氣連媽祖廟口都聞得到,特別是花生油是很多人返鄉後北上必帶的家鄉味,這些遊子打小在花生田裡積累顆粒,味蕾嗅覺早就被綁架了,即使北上台北還是那一口海口土豆仁(人)。榨油剩下的”豆箍餅”,在我們經營的飼料碾碎場所是極佳超營養的高檔飼料。

分局大樓.jpg

圖片:明鳳英

分局是沿海四鄉鎮的治安中心,執法標準自然不是一般村落的消散隨便,民國六十年代初期那些節慶回家穿著低腰緊身大喇叭腳蹬恨天高,頭上留著大長髮的北漂青年,一個不小心就會被抓進分局由刑事組用剪刀”幫你理髮修整衣褲”(不用錢)。所以經常會看到這些時髦人士通過戲院和我家族的空地,閃躲對面分局的"大人"。

分局側影.jpg

圖片:明鳳英

我家店面向舊分局右側圍牆下有一小塊空地,在我不足十歲時老聚著幾台三輪有遮棚的人力車,接送著從客運下車要回個村子的旅行人,後來被電話番號200(隔壁)和002(我家的店)的計程車取代了。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jpg

圖片: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因為大半數的人家都有兼營副業養豬或散養著年節進補的雞鴨,所以我家飼料店的粉碎機也轟鳴了數十年、其他如磚仔頭、連財和飛龍兄弟也輾賣飼料、和農作種籽。我五堂叔開豬肉舖子,開餐館海鮮的王仔龍和鬍溜、吃粗飽的飯麵有郵局周遭三角窗的阿火和鴨肉麵阿桃、農會門口(後來擺到媽祖廟口)的丸仔羹、英彬西裝社半邊厝也是鴨肉麵和冬粉、、、。

當然最最知名的是台西戲院的戲夢童年,在那個「鹹蛋超人」還叫「星星王子」的年代,我最迷的是李小龍、克林伊斯威特和查理士布朗遜。而最難忘的記憶是撿戲屎的下午,和學校免費招待的愛國電影;如«大摩天嶺»«英烈千秋»«筧橋英烈傳»等,至於大我們一點的,同樣用以對抗姑息逆流激發愛國情緒看的是«臥薪嘗膽»«田單復國»。這和所有公家機關圍牆上「處變不驚」、「莊敬自強」、「反共抗俄」的口號是一致的。  

細院招牌.jpg 圖片:丁仁桐

往北港路上還有我記憶中的打鐵店,在這裡我見過爐火、鋤頭、糞剷、柴刀和修牛車的鐵具。

 

中山路

 

永遠英挺紳士穿著是我同學家的英斌西裝社,我高中時有一次他到老闆和一個年輕顧客談著鱷魚的休閒衫,3件打折後2萬塊大洋,真的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往西幾步有治好我肺積水的盲眼名醫黃連益老醫師,那時老先生已經臥床,憑著把脈聽背和二次看診,就治好我二個月的咳嗽,人說當醫生怕治嗽,但在這等高明面前也就是”桌頂拈”小菜一碟。

就這個路口賣糖果餅乾、冰廠、郵局、藥房、、、還有幾乎附近十個村子小孩都拿來”納貢”的奇利”多媒體消費中心”ㄤ仔冊(漫畫)、抽獎歐麥篋仔、還不時煎著香腸烤著魷魚 ,打彈珠檯比大小加上煎著香腸烤著魷魚,門口的吊掛香腸魷魚和歐賣篋仔像簾子一樣招搖地掛著,真的是活色生香五感行銷。後來他們家搞電玩又往我們下一輩狠狠地經營下去。隔壁還坐著糖果批發的”新店”這二家就是我們小朋友的銷金窟、、。

 

上下游林吉洋.jpg

圖片:上下游林吉洋

 

再往西一點有日本教育手段非常”讓人終生難忘”的王明華老師的中藥店,中間夾著米店等等,再往西還有黃榮茂老師的文具店,然後就可以看到三光旅社(台西有旅社耶!)。再隔壁就是著名的保壽醫院趙文王先生了---趙文王老先生的針筒是年長台西人屁股永難忘懷的印象記憶,加上出巡時頭戴風鏡胯下富士霸王重機,軟皮箱攤開來七、八支針筒。這一派肅殺的行頭和標準儀式 , 在他初診時所有孩子都只能祈禱對象不是自己,更可以讓父母拿來嚇唬哭鬧的小孩。

黃連益和趙文王老先生都是日本統治時代考上醫專的「傑出人士」,據說當時一年錄取的不超過四十人,加上許多日本人的保障名額,這二位先生當真是奇才。

再往西還有許多店家,比較有印象的是有位瘦弱的外省人老楊賣過陽春麵,國小畢業的生仔要北上的前一天,我們幾個人的餞行禮數就是一碗老楊陽春麵。到了公有市場對面的聯成行,他們雜貨做的大還兼營婚喪的桌椅酒類飲料,以上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商鋪。

至於坐南朝北從路口開始郵局旁邊就是新村老師的冰果店,冰果店旁就是很多賣台西海產的就地攤子。六十年代台西有皮鞋店歐!那是我同學陳姓人家外地來開的,上學時他發亮閃人眼睛的皮鞋,對映很多個赤腳大仙的同學,實在衝突地很。再往西有賣糖果餅乾歐麥篋批發的”舊店”,父子都是外地人來台西營生的。還有第二家旅社名喚「大豐旅社」。鄉公所附近有丁明根老師的電器行與丁清雅老師的餐館。過了鄉公所就是民眾服務站和公有市場以及望族鄉長姚炳丁先生的家和冰廠,我小學二年級曾經非常榮幸地;放下家裡的農忙被夫人(我的級任老師)找來幫著曬花生。

鄉公所後面市場旁有一座小廟叫「三大聖公」,挨著廣場和二口池塘,這是鹽埔村演戲酬神的地方,但是每年在三大聖公開賭的過年,有著很多讓人懷疑的空間,多少讓這個地方有些負面聲量,過年時大人們也非常排斥我們去那裏蹓噠。

 

曾經海口有磚窯、鋸木廠、竹寮、灰窯(將牡蠣殼輾燒成灰)、、現在這些關於建設的商號都沒有了,週邊好幾年也很難得看到一間房子在大興土木。的代台西的沒落有太多太多的因素,特別是經濟引發的人口外流與挨著汙染巨人的陰影,一切都讓人失望與無力。

如果在秋冬黃昏您爬上媽祖廟或由小圓環西望,那不減昔日美麗的落日從海邊返照穿透整個老街,或許你就看不出來幾乎要十室七空的老街了,而這短篇描述的這些人與店家,都已隨這落日慢慢鏡頭暗了下來,只剩下早早的昏黑和季風廻盪竄進老屋裡、、、尋找故人和老故事。

海口故事屋.jpg圖片:海口故事屋

arrow
arrow

    鐵丁三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