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死毋去替人死
抓替身
在漢民族的信仰裡「夭壽」死於非命的人它的靈魂會困在那裡,無法脫離;一直要等到抓著了替身,自己才能離開去重新投胎,因為這種色彩傳說影響所及,人们對於無法理解的山川更加敬畏。
旗津海水浴場、三峽大豹溪等每年都有很濃的這種靈異傳說。我的五叔公小時後溺斃在家族共有的大池塘裡,於是池塘(窟)變成全村孩子的禁區,如有敢犯禁忌者,大人不是怒斥便是藤條相向。但是頑皮的孩子還是會偷釣魚或跳下去泡水甚麼的,七、八十年下來卻也沒聽過五叔公抓過替身,也或許全村都是宗親,不敢也不忍吧?一直到今天,池塘給填的快滿了,不知道年僅六、七歲的五叔公現在棲魂於何處?
死要錢
閩南罵人話中有一句:「好死毋去替人死」,應該跟抓替身有一點關連吧。好像命中死劫之數鬼差一定要湊足,所以只要有帳可銷,便可以交差了事,就好像大家都說警察抓違規算業績一樣,不管明細,重點是只要一份報表數字合格就可以了,如此說來;陽間、陰間的主管都在便宜行事,粗枝大葉的管理。
有了這樣的模糊地帶,所以「有錢能使鬼推磨」,好像不管是朗朗乾坤還是地府黃泉,都有那麼一點想像的運作空間了!如果沒本事像孫猴子一樣強搶生死簿,胡亂塗銷(陽間也有這樣強悍的角色),只好藉助孔方兄出面,這也是紅包與紙錢文化的濫觴吧?現在懂甚麼叫「死要錢」了嗎?
好死毋去替人死
小時候大人;尤其是女性比較會用「好死毋去替人死」,這話來罵人(男人用三字經、放狠話),對像大多敗家子、酗酒、好賭不務正業之輩,那時候只覺的是一種發洩不滿的咒罵,長大後想想還真的有些道理。
這世界有多少人在醫院為一口呼吸苦苦奮鬥、有多少人吃草根樹皮嗷嗷待哺、有多少人在怒海中搏浪求生。而讀讀有些人賤視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事,理所當然地好向自己與他人都不是人生父母養的。好像生命是一場可以隨時耍潑皮賴帳的遊戲一樣。
Discover發現頻道曾經播過<<逃出鬼門關>>的真實故事,那種天地不應中幾度放棄又燃起的意志,是無可比擬的生存本能,用盡一切生命能量也不聽天由命的頑強。由此對照這些紈絝、自我輕賤、無所是適、浪費虛擲的生命態度,誰能不跟著罵一句「好死毋去替人死」嗎?。
周處
說的好:「死有輕如鴻毛;有重如泰山」,所以詩經<<交交黃鳥>>中,百性對賢人陪葬秦穆公寫下:「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一個百姓願意死一百次去換回來的生命就是重於泰山;而吃飽了撐著、虛無存在又無惡不做的爛人,生來害人的就是輕如鴻毛,甚至只是陷溺他人,在生命之河中一點浮力都沒有,連鴻毛都不如。
既是如此為甚麼不去替有生命意願的、有貢獻的人去死!當然,千古只得一個周處;除自身之危害化為有貢獻的好角色,由連鴻毛都不如的負數蛻變為泰山一樣的正能量。
如果你要踩死隻螻蟻,螻蟻會盡全力逃跑,蟑螂甚至會吃掉自己的翅牓以求延續生命,如果你沒有生存的念頭,連螞蟻蟑螂都不如,為甚麼:「好死毋去替人死」,為孤兒換回父母、為亂世換回英雄、為這個社會向鬼差換一個有用之人回來。那你的靈魂能量也可以由負反正,離周處不遠矣。
替死的心意
對於至親我們都聽說過有所謂折壽換生之說,也就是對親愛的人濱危之際,許願以自身陽壽換取至親延壽。在醫院身苦病痛也恨不得以己身代之承受。人間有情至此,而獨有作賤生命浪擲青春者,兩相對照之下,不得不隨這老人家的一句詛咒說:「好死毋去替人死」。嘿!還真有些道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