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紋身饅頭>>

 

蠻頭饅頭

 

   傳說中「饅頭」原名「蠻頭」發明的人是諸葛亮(又是一個行業攀個名人當祖師爺的故事)。諸葛先生七擒孟獲平定南蠻的作戰過程中,大軍將渡過大河,但是水勢洶湧無法渡過去,當地習俗需要以人頭祭河神才會平息風浪,所以要斬殺蠻人的頭臚,這時大仁大義、半神半人的諸葛先生不忍殘殺,於是以麵粉揉水做成人頭模樣的「蠻頭」去誑騙河伯,終於保全了蠻人的性命大軍也順利推進。(一個文明的漢人又拯救蠻夷,移風易俗的偉大作為,有幾分吳鳳教化原住民的味道,只差沒有殺身成仁了!)。後來因為諧音改「蠻頭」為「饅頭」比較文明一點。而我的第一顆「蠻頭」也有一些故事------

 

反共義士

 

    民國六O年代初期村子裡來了兩個據說是「反共義士」的人,在池塘邊的大房那裡租了一間屋子做機器饅頭,每次經過時都會聞到一股與眾不同的麵團氣味,那非常不同於尋常三合院前土糞(堆肥)的騷臭的。每天的特定時刻蒸氣會從窗口飄散出來;那是饅頭熟成的香氣,還帶著黑糖甜甜的、黏絲絲的分子,從鼻孔鑽進胃裡,讓胃蕾勾引出口水。

 

機器饅頭機器饅頭

 

那兩個人一胖、一瘦,夏天穿著汗衫的背上看的出刺著些殺朱拔毛反共抗俄之類的字樣。高胖的頂上斗大的光頭、脖子上一條毛巾,腳踏車貨架上載著口約三尺寬木箱子,白色的箱身噴上機器饅頭的字樣。跟現在相反;人力充盛年代的人認為機器的比人工的好,所以有些賣點。裝饅頭的木箱靠棉被來保溫,尤其在冬天一掀開來被子;白褐雙色相間的大塊頭(那顏色很像一種叫豬耳朵的老式餅乾)胖嘟嘟、赤條條的擠在一起,像一堆小孩嫩嫩的屁股一樣,光看著就想咬上一口。那時沒有人用塑膠袋只用報紙包,常常光澤乾淨的饅頭皮上翻印著報紙油墨的字樣。在兩岸存在著對抗氛圍的年代,報紙的頭條都是些反攻必勝,建國必成的口號,就這麼硬生生、不協調的反拓在我珍愛的饅頭上。小孩嘛!他抗他的「俄」;我抗我的「餓」!。

印記

 

   從聲音開始、濁重的北地腔調 :「饅頭 ! 好吃的機器饅頭 - - - -」,這聲音傳的老遠、老遠

 

 

   一大清早跟公雞比賽似的

  

   只為了一個大頭幣

 

   天寒地凍的 便把你從故鄉炕一樣溫暖的

 

   蒸氣的被窩理拎出來出賣

 

   真有些對你不住

 

   好歹 ..用一片昨天的報紙為你裹起赤條條的身子

 

   歷史的荒謬便隨著油墨顛倒左右地紋上赤子之心

   滲過皮..連著肉 , 如此青春如漏

 

     *         *       *

 

   看見那個小家伙 趕呼呼的

 

   把紋印著昨天新聞頭條口號的你的皮撕下來

 

   送到嘴裡 嚼個稀巴爛 嚥下去……

 

*         *       *

 

   那些同你背上刺的一樣的「反攻大陸 解救同胞 殺朱拔毛」

 

   隨著時間漸漸流逝

 

   便進入等待「解放」的輪迴了

紋身反共thRX5YQ3DU

 

   時代不一樣了,現在開放探親了,很多早年的「反共義士」,為了進出方便也怕自己和親友惹上麻煩,所以把身上的刺青弄掉了(想必比年輕時刺上去更痛吧?),就像賣饅頭的不再用報紙幫「蠻頭」紋身一樣。可青春..青春如漏 , 命運玩弄之後 , 可不只是少了塊挖掉的皮燙掉的肉 , 只剩反拓左右的紋身饅頭。真的.,左或右真的有那麼重要嗎?而解放云云到底是誰解放了誰?

 

五十年一罐醬油的滋味母親

 

    聽到一則真實的故事,一個我門所謂的「阿山仔」,在他十幾歲時媽媽讓他去買一罐醬油,一出門便給抓去當小兵,輾轉來到台灣一過五十年,直到九零年代開放探親,他拎著醬油一進門便向老母下跪叫道:「媽媽,醬油買回來了」。

 

    戰爭離亂而荒誕的情節,不斷跳接的蒙太奇影片一樣,從母親把碎金縫在棉襖逃出山東的高老師、十七歲當教員湖南的伍老師、不知名補鞋匠、共有一妻賣蠻頭的「勞萊哈台」二人組、小和尚從軍到佛學博士的聖嚴法師、第一個搶銀行被供為義賊的李師科、種田被抓變成開記程車的老羅、攜械報仇最後躲到碉堡自殺的士官長、、、、、他們的身上演繹出來。

 

arrow
arrow

    鐵丁三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