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武俠小說金庸篇»
2007年;從北京旅遊回程在香港轉機的二個小時,和孩子一起逛書店許久,忍不住到了武俠小說專區。我家的半大小子遞過來他想買的二本書,金庸的«雪山飛狐»,我知道了;該來的總歸還是逃不了,剛練完«哈利波特的>>好像可以逃離J.K羅琳的小子,終將淪入金大俠魔掌,從奇幻魔法轉進江湖秋水之中。又或者說;是我血液DNA遺傳的怨不得誰,但是趁著寫部落格的此刻,寫這篇翻案文章對金大俠進行”文字報復”,就算文字江湖中地位懸殊如雲泥。就算以花比文,我也要如袁枚寫«苔»曰:「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誰叫他在升學壓力的十幾歲年齡裡 , 真的對我家男生「”害”我良多」,而且他老人家的精采靈性會導致「歷史學習的誤判」。真是禍害啊!
金庸未定論
金鏞是武俠小說顯學中的顯學,更有人認為武俠小說到他手裡已經是登峰造極前無古人;也斷言必將後無來者,甚至擺上經典之列號稱「金學」,正是:「天下神器,倚天屠龍,誰與爭鋒」。這樣的論點幾乎沒有人可以否認;但作為一個曾經投書寫過«天龍八部»蕭峰的「金迷」的我來說,對他仍有些不甚滿意的地方,沒有錯;金庸是已知者最好的,卻仍不完美:也就是「不夠俠」、「不夠武」、「不夠江胡」。不要笑我太白目膽敢如此評論,套句章回小說的老梗說:「且聽下文分解」。
圖片:遠流出版社
不夠俠
所謂的「不夠俠」是指男子氣慨,這也是為什麼金庸人物我獨愛蕭峰,因為他是最有男子氣慨的一個,像郭靖、楊過、段譽之流開口閉口「蓉兒 」、「姑姑 」、「神仙姐姐」......的,實在叫人渾身雞皮疙瘩,偏巧他小說中主角都是這股調調,張無忌、狄雲莫不如是。不只言行上娘味,還有行為果斷力更是低能到不行,連婦人之仁都算不上的楞頭青,往往害自己也害追隨他的人。陳家洛如此,張無忌這樣,虛竹和尚都是這塊料。任他是天地會首席、明教教主亦或是靈鷲宮主,總是動不動就想死(連令狐沖有時也忸怩作態起來),就是這種優柔讓人看著恨到牙癢癢地,巴不得要跳進去抓來甩幾個耳光的混蛋。
有時後看這幾個人的言行舉止,你會有一種脂粉堆裡賈寶玉的影像,暈頭轉向六神無主,給女主角帶的到處跑(或追著美人到處跑),像個活動道具怖景,讓人實在無法投射景仰與崇拜。
我無意冒犯曹先生與查先生(金庸),但畢竟我們看的是「武俠」,血型上應該比較接進「水滸」些,不要太「紅樓」了。所謂「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的灑脫豈是這種貨色。
因為一個睡不著的夜晚寫了一篇金大俠的相關雜文,所以有機會覲見查先生金庸本人,其溫文爾雅聲調平和溫柔,舉止有儒者風範,對照他書中的男主角,確實泰半都有陰柔氣質,或行事牽拖游疑不決,倒是口頭上追女孩子厲害的很。
說正格的;有時候這些男主角不一定要不是有一身絕世武功,但你一定不想看到的是紅樓夢裡的賈寶玉那種脂粉調調。
圖片:閱讀精品店best
不夠江湖
此為金鏞之長卻也是金鏞之短,怎麼說呢?他的小說受到知識份子的接受與高度評價,有很大一部份是因為相當程度勾串著歷史,掺揉進歷史演義的成份,但是前面也說過,如果政治的力量介入太深,江湖將不復存在,武俠將沒有生命的靈性。
在「野」與「史」中間金鏞相當巧妙地取得恰如其份的比例,所以達到雅俗共賞的境界。但是這道歷史追求的枷鎖之於武俠小說無異是緊緊的「綑仙索」,讓天外飛仙飛不起來。試想,看西遊記的人有誰不想替悟空拿下緊箍咒的?讓大聖痛打白骨精、修理多嘴讒臣的八戒才會大快人心。
也因為如此;陳家洛在乾隆股掌下必敗、張無忌的明教終究要落入朱元璋之手、而郭靖與他的蒙古兄弟對峙攻防,然後捐軀身歿都預期的到。
因為歷史的必然,所以等於對故事大局未審先判,套句現在年輕人追劇的專業詞彙,一開始就被”劇透”了,必然的結局使閱讀興味頓減三分。當然;最讓我懷恨在心的仍是蕭峰被安排進宋遼之爭的圈套,然後隕落於兩軍的夾縫中;何其忍心!。
江湖風波雖惡,但兇險遠不及政治與歷史無可避免的宿命,所以一看到朱元璋出場我就知道明教終將灰飛煙滅,同理可證其它許許多多的結局。溫瑞安的<<四大名捕>>、<<逆水寒>>、<<溫柔的刀>>也斧鑿歷歷。黃鷹好好的一個<<沈勝衣>>偏偏也去勾搭明朝駙馬爺「粉侯白玉樓」,真是可惜了一身俠骨。
江湖;江湖自有一股迷人馳騁的陷溺,用歷史套模就如以先知的姿態、宿命論的預告,屠戮了太多想像的空間了。說到底;武俠世界的結構上是「載不動許多愁」的?那種文人騷客歷史的「愁」!。
清代才子袁枚曾寫了一首短詩«刀»,內容是:「出匣一條水,寒光射眼來。非關報仇事,生就殺人才。 斜月當空冷,秋蓮帶雪開。 他年用君處,含笑請君猜」。武俠小說的推演劇情就是要這樣有懸念,一如最後一句啦?這一點中期以後的古龍顯然出色多了。
不夠武
金鏞從不營造真正對決的氣勢;即便是絕世高手也是一樣,甚至是嘻鬧以對(周伯通和韋小寶常常扮這樣的丑角),有時還有躲避拖延劇情之嫌。為甚麼東邪對西毒老不放手對決、張三豐那麼大的來頭為甚麼不露兩手擺平玄冥二怪與乖張的滅絕師太,凡此,都給人一種總不夠明快的節奏。除了«天龍八部»蕭峰聚賢莊戰群雄的那一段,那種「冷眼以對千夫指」的干雲豪氣,除此處處牽絆時時虛晃一招。
猶抱琵琶是女子遮遮掩掩的舉止,江湖毫傑窮通算計怎麼入得了行家法眼,拳掌之間刀光劍影之時千折百迴的心思算甚麼好漢。酣暢淋漓快意決殺如任我行,他殺東方不敗還夾雜著楊亭雲這樣的膿包(打殺東方不敗的姘頭讓東方方吋大亂)、打敗少林方證大師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利用出家人不在背後出手的器量),這些行徑叫人如胸沉鬱壘不吐不快。
不是說主角一定要像柳殘陽筆下那麼重口味的嗜殺成性。但是這金鏞就是這麼不爽脆俐落,吞吞吐吐欲語還羞,而且越是高手越會這樣,連黃老邪這樣一個無視於世俗眼光、特立獨行的先天者也拖泥帶水,橫跨篇幅歷時數十載,但什麼時候真正痛快出手過?當真氣煞人也。
圖片 : cash網站
鹿鼎記的毒
亦俠、亦武、亦江湖是至高無上標準的話?對武俠小說最大的殘害必是來自<<鹿鼎記>>。
一個貪財、好色、品格低下、膽小如鼠、偷摸拐騙的主角 (不俠)。武功不入流、只會耍陰招(不武)。成天混在宮廷房幃和脂粉之間,為政治與女人服務(不江湖)。淫富貴、移貧賤、屈威武的貨色當中心主角,一切圍繞著這麼個咖………..簡直就是金鏞派來顛覆武俠,並嘲弄耶揄我這種癡人的。似我這般在挫折現實生活中不夠俠義勇敢、沒有高超的能力、沒有快意人生豪氣的癡人!正是因為這樣我才來看武俠小說的啊!這樣的期待怎麼禁的起韋小寶爵爺的手段心靈摧殘。
偏偏鹿鼎記就是金庸的封筆之作,難道就是您對武俠小說的定錘之作嗎?您是故意玩弄我們感情,一如段正淳之於每段豔遇對每一位美人,:「都是真心的」。
韋爵爺您到底信的是哪一教?服的是哪一派?崇拜的是哪一位英雄啊?各位看倌,和”我的蕭峰”相比一下吧,憑什麼他就是富貴榮華妻妾滿堂,蕭峰就要顛沛流離裡外不是人,天地逆旅之孤子,還要再宋遼陣前身殉,不管金庸怎麼說我就是不服啦!
還我的蕭峰來
金鏞已無新作,年高德邵著作等身的你已無高峰可登。正如獨孤求敗而不可得是誰的哀傷?華山論劍再也無人問鼎?江湖下一個盟主是誰?
失去武俠小說的讀者正如失去江湖的俠客,在峨嵋金頂空自等待下一個絕世高手。遂歌曰:
「昔有江湖兮在天涯,今無金庸兮近酒家,放眼四極兮憑誰問,極目八荒兮彈空鋏」。
金庸啊金庸- - - - - - 你 - - 你 - -你還「我的蕭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