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庫  

 

   池塘這兩個字在閩南話中應該叫「窟」,「水窟仔」是小水池;「窟」、「水窟」指的是中大水池,它還不到像水庫、內陸湖泊的規模,但也不是大戶人家在圍牆內的那麼小,通常從一兩分地到幾甲之間,它有幾種功用:有經濟的養殖、風水的聚財、和改善環境景觀等作用。

 

 

風生水起 臨頭2   臨頭thCAQ42PZN  

 

   先民墾拓胼手胝足,選定位置營建屋宇時要考慮的因素很多,首先房子要高一些,既符合風水居高臨下又可防水災浸泡,廳堂正前方如果沒辦法面對河流(水代表財),就挖個池塘以示聚壠財貨之意,於是就一塊平地挖池取土墊高房子地基一舉兩得,池裡放養些雜魚,又可以補充蛋白質,這是最上算的做法了。我的祖先兩百多年前從泉州到雲林的海口落戶時就是這樣安排格局的。第二世遷台祖生了六個男丁,起了六落三合院(外地人稱此地為六塊厝)全部向著一口「窟」,後來傳到五世(我曾祖父那一輩)時足足有四十二個男丁,實在沒辦法每一戶三合院都面對水塘,所以在有限的村落裡陸續又挖了幾個 

 

豐收 鄉居  

 

 最早的那口屬於全村的「公窟」六大房輪流使用,每房一期約三年吧!所以我整個童年好像都沒有屬於我们過,倒是看過當一期將屆要輪下一房使用時會來一次抽水竭澤而魚(撈窟),那景像好不熱鬧:池邊上圍的滿滿的大人與小孩、整個底幾十個人,好像在深不及膝淺淺的水中穿一雙黑膠雨鞋一樣、偶而還有人摔倒全身變成個泥鰍樣子、小孩更興奮的像一場泥巴嘉年華似的;岸上、窟底丟成一團。 

 

撈出來的魚就地堆起來,通常是大頭鰱、草魚、吳郭魚之類的鯽魚很少了。年長者出面分配;分成一、二十堆,大家臉盆、麻袋、竹籃、洗澡桶全部出動滿載而歸,草魚大一點的有十幾二十斤,孩子拉著尾巴頭垂到地上;沉甸甸的拖回家(那條魚應該很痛吧?)好一場豐收盛會。在那個冰箱還不普及的年代,通常會先分送親戚;剩下的宰殺後弄個大水缸用鹽巴醃起來慢慢食用,醃越久越鹹幾個星期後還會有滷水(東南亞的魚露就是這東西嗎?)實在不怎麼好聞。然後輪下一房又放水和魚苗入窟,重新一期的等待。 

 

五叔公 

 

水窟邊臨著馬路會種上林投(沿海深綠葉上有刺,結的果實像一顆鳳梨,近年除了墾丁與北海岸一小塊有見過外其它幾乎都看不到了),其它邊有榕樹環繞也算上村裡一景。孩子们砍竹為竿、田青為標、餌嘛?不是挖蚯蚓就是撈糞坑的肥蛆,就這樣釣起魚來。大人不喜歡孩子近水通常會斥喝,但還是阻止不了孩子们的玩興,小鬼頭甚至還會爬到榕樹上偷釣。夏天天氣熱 大人不注意的空檔,村邊上那池往往會有幾個瘦巴巴的身子光澑溜的屁股在熱鬧的水上競技。 

 

約九十年前吧?我五叔公六、七歲時在曾祖母斥喝下出去找伯公他们,或許小孩子貪玩吧?溺死在這裡!但此後這窟從未有任何意外發生。家族辦喪事”牽(車藏) ” (注一)時每次五叔公上身,就是走走跳跳衝到窟邊縱身跳下去,那舉止與說話的聲調;和所述的內容叫人無法不相信魂鬼之說。  約二十年前村裡有清莊一次(在村裡做法事去穢氣瘟疫),師公和王爺的神轎也對這窟大家清理驅趕,我們心裡擔心五叔公一縷童魂從此無所歸宿,但也無能為力。一直到牽(車藏)時五叔公說他躲到誰家大廳帶驅趕隊伍過後才又躲回窟裡。 

 

先人的足跡 

 

先人元末明初為了躲避戰亂,逃出泉州到海邊陳埭(五代十國之南唐觀察使陳進洪曾率軍沿晉江築埭(築堤擋水)以陳為名稱此地,意同蘇東坡於西湖築堤謂之『蘇堤』),學著靠海吃海的法子,便於潮間帶圍海造田養蟶或農耕謂之”海蕩”,這樣的方式養活了後代衍繁了上萬子孫史稱「陳埭萬人丁」。當時養蟶冠於中國,沿海灘塗十有七.八(泉州府沿海養殖業的七八成)。來到台灣的海口這個與陳埭一樣的地理條件的彼岸,自然而然就模仿起舊日的營生,在這端我们叫”海埔”(就是海埔新生地的意思啦!)。 

海埔  

 

就在日據時代磚造海防的瞭望塔腳下,我們有一甲多大的海埔。這水窟每次漲退潮海水可以進出,可以養些虱目魚或吳郭、豆仔魚。小時後跟叔叔哥哥去釣過幾次。也曾在塔下的堤上;退潮的海灘上我們用一根根二尺來長的麻竹竹棍子釘得滿滿的,讓牡犡(蚵)苗寄生..過兩年長成後再一根根拔起來,一大簍一大簍載回來,就在蚵床上剝殼,補充些蛋白質等營養。

夕陽1    

 

背後是我家的魚窟,而前方腳下揮灑開一整個海峽,看著夕陽沉落海面,滿眼金黃的波鱗,閃閃生輝映照在貧妀瘠卻又豐盈的童顏。 

 

 

畫畫 

 

如果我會畫,我會畫朝著池塘幾落紅瓦厝前各自攤著曬穀場上的豐收、雞犬追逐,池邊上幾個頑童垂釣、池下幾個正在戲水;鴨鵝結隊淺滑、林投點上翠綠幾撮,而童魂一縷的五叔公側身在榕樹蔭深的角落,看顧著猴子猴孫的嬉鬧歡樂。

 

圖   拜

 

(注一)牽”車藏”:一種引魂儀式,閩泉遺風,早期先民渡海,多有葬身海腹者或沿海漁民海上不測,

                               為安撫亡 靈 ,所發展出來道教儀式。後來雲林沿海有些葬禮也進行家族集體引魂稱為

                             「牽”車藏”」。

  狀  

                                      師公用紙與竹片紮好的”車藏”上書亡者生辰八字與姓名,用粗些的竹棍豎起來可轉動的

                               ”車藏”,每根下面有牛嘴籠(不讓牛馬工作時咬食作物的竹口罩,代表座車)、綁雞(帶路雞)

                               、掃把、拖鞋、新衣。

拔狀      

                  出殯前一天傍晚時分,師公於王爺壇前作法,俟太陽西沉師公奉令轉動”車藏”柱,親人

          著喪服接手扶”車藏”,哭號亡者不停繞圈;並不時持帚掃地,旁邊隨時有穿孝服者燃燒

          冥紙(買路錢)。整個過程代表的意義是,乘車前往地府沿途灑掃、關隘買路、與亡者會面、

         請亡魂換上衣鞋附身返回陽間交代身後之事。

                被附身者(往往是親人八字較輕者)會以亡魂舉止、聲調、與死前身體狀況表現出來,我活了

         九十六歲裹小腳的「曾祖母」會拄杖緩行喊累、「三伯公」火爆的痛打酗酒的兒子、「五叔公」

         死時尚未入學,自是童稚之態,且沒身於窟,不管拔”車藏”的是誰?自然衝進水裡。阿公停棺

        於廳時「我阿爸」(我姑丈牽的”車藏”)跪爬進門,繞棺數匝撫棺痛哭,每憶此像,酸楚與感動

        上湧,淚無以止。

               引回來的魂也會說些被附身者不知道的事,二伯公附於堂弟身上作跛腳行走(去世前並未跛),子孫根本沒見過早逝的老人家,後來是二姆婆證實二伯公臥病後期已經雙腳不良於行....凡此事蹟甚多,我不是迷信的人,但我無法解釋

 

 

 

 

 

arrow
arrow

    鐵丁三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