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的出身
北宋名將狄青是衰弱王朝的中流砥柱,在對西夏的抵抗中大小二十五戰,所向皆捷,其它如崑崙關智取儂智高也是一樁美談。歷史上他也由一個衝鋒陷陣的馬前小卒一直升到樞密院樞密使(幾乎等同國防部長)---以他那個刺著阿兵哥標誌的臉龐和衝殺時凜若天神之威的銅面具。
刺字
狄青為甚麼要戴面具上陣眾說紛紜,但有一些人指他出身基層士兵,臉上有刺字(宋代律法囚犯與底層阿兵哥的臉上、手上要刺上”囚”、“卒””某某部隊”等),戴上面具一可以立威同僚下屬與敵人;二可以遮去出身細微之恥。聽起來好像有一點道理,可是如果看他後來位極人臣的樞密使的地位,並且和韓琦、范仲淹論交(這兩人都是宰相級的大哥大,且都主張對西夏用兵取得勝利)的言談舉止,這種說法可能就有謬誤了。
按說狄青如果戴面具視為遮蔽刺字之恥,及其發達聞名天下之時,朝堂中有人又是勸又是諷刺的要他去動手術把刺字清掉,他堅持不肯,連皇上(仁宗)都來問其緣由,他說:「這樣可以激勵基層士兵!」。對啊;這樣可以激勵基層士兵!試想眼前的阿兵哥都可以靠戰功當上國防部長,當兵是不是很有前途?「好鐵是不是該打釘,好男是不是該當兵」?這樣國家軍隊素質提高戰力倍增不啻很好的良性循環!留下自己臉上的烙印為國防部宣傳,其心胸真是開闊偉大啊!所以他的戰鬥面具應該是作戰所需而不是意在”遮醜”,而狄青也絕不是登上龍門就忘了當”鯉魚日子”的忘本之徒。
狄仁傑的子孫
在當樞密使的風光日子有不少攀援的人來拉關係,狄青以上歷史上同姓的大哥大也只得一個,那就是唐高宗、武后時期的狄仁傑。狄仁傑的招牌夠亮夠閃,當然可以為狄青的貴族純度加分,於是就有狄仁傑的後代扛著老祖宗畫像和資料來攀親故,這人自然也揣摩人人都想借光歷史名人的心態,趁此把老祖宗的剩餘價值充份利用,於是拿來和國防部長沾親帶故,期待能夠獲得”恩蔭”一番。
據沈括的<<夢溪筆談>>描述;耿直的狄青說道:「一時遭際,何敢自比梁公」,(我今天不過是運氣好爬到這個地位,哪敢和梁公(狄仁傑受封過梁公)拿來提論),於是打賞來人送了出去。
二百年後來哭墓
文末還特別提到有個叫郭崇鞱的,跑到郭子儀的墓前去哭爹喊娘的。這郭先生也太假了,隔了二百年沾光的心態實在讓人不齒。
頂天立地
周旋於廟堂不以臉上的”XX”字為恥、立身於天地不借偉人光芒以榮身,這樣的人在「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有政治”官”係的人無論出了甚麼差錯都可以全身而退,沒有政治”官”係的人保證會無所遁逃)的中國士大夫醬缸文化裡,對上不攀;臨下不棄,於古不援,存今忒謙,頂立天地的昂藏漢子,狄青算的上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