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戀戀老厝 舊厝                                                             

以前我們鄉下人因為物資得之不易,加上運輸都靠人力或牛車,所以基本上都是以容易取得、成本低廉為標準,即以建材而言就是如此 泥做的、磚疊的、竹搭的、土燒的就成了大宗。 

約在美國獨立戰爭的同時,從福建泉州陳埭遷來一支有著中亞阿拉丁血統的福佬人找到台灣的西海岸;模仿祖先五百多年在閩南海岸線的營生方式,挖池為塘就地取材蓋上三合院,一傳六、 六化二十再增為四十二(以上都指男丁)三合院也圍攏著那一口池子不斷隨著人口而增生,起初外地稱此村為六塊厝,漸漸的化成幾十個陳江衍派的院子。 

一條龍由三間變五間(面向屋宅中間神聽為一間右手為二間通常住大房,左手為三間通常住二房,右二為四間通常住三房餘此類推),幾十年後左右各加兩條長長的護龍,成了三合院。又幾十年再蓋上幾幢一條龍,再不斷的向外擴張。 終於形成一個千人以以同血緣宗姓為核心,開枝散葉蔚成巨樹一樣的聚落。這麼多的建築沒有一間用到鋼筋,也少用水泥,幾乎都在地化取材。 

一條龍五間紅瓦厝紅瓦厝   

一百年多前,四十二個男丁中的某一個,用咕老石、福州杉、木頭、大量的黏土、石灰和極少的磚頭蓋起了那座三合院,屋頂上是薄紅瓦,彩繪的中脊用灰泥磚頭作成,騎在福州杉的橫樑上向南北飛翹。從廳前望向日出的方向,前面開展的土埕用來曬些花生或稻穀與地瓜簽。對著那口池塘也朝向財富的風水寶地。 

這中間使用最多的是從海裡採來得咕咾石,這種充滿石灰質坑坑疤疤的石頭,形狀毫無規則可言,只好靠大量的黏土、灰泥加上絞碎的牡礪殼粉黏堆起來當牆,自有一種質樸之美,現在只有到澎湖去還看的到吧?這樣的屋子保溫效果好但缺點是牆壁特厚;往往將近二尺,而且風化之後露出的坑洞容易藏些蛇鼠蜈蚣之類的小虫。

老窗  

 

薄薄的紅瓦往往在每一棟建築物旁會疊成小堆,那是從老房子拆下來準備回收再利用的,紅土的材質;約半公分厚的低溫燒成,又沒有漆釉;擔不了幾年風雨慢慢被風化。有時夏天極熱後來場午後雷陣雨就天可以聽得到迸裂的聲音。靠著層層錯落堆疊勉強遮避風雨,但是大雨時幾乎沒有一家是不漏水的,在颱風天常常一屋子總要擺十個八個盆罐,到處盛接漏下來的雨水, 每一處滴落的速度不一、積水深度與材質此起彼落響起厚度、高度、不同交織的打擊樂,起初是叮叮咚咚的透明清脆度;漸漸隨著接的水越來越多,全部都是沉鬱之聲 ,一夜催人眠。人就躺臥在盆罐與蠟燭晃動的光影之間。

 

藝術的廳堂

 

大廳與二、三間相隔的牆用的是上好的木板,作成一堵堵的壁畫,記得有「羲之飼鵝」、「淵明愛菊」兩幅印像最深刻,神彩飄逸極富藝術價值,決非一般匠氣之作。八仙桌左右更由有據說是二伯公手書王維的詩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敦樸渾厚的書法我懂一點,卻也學不來怎麼也不可企及的風格。上頭還掛有幾位祖宗的畫像傳承著古老的家風。正面上方供著觀世音菩薩下方是媽祖娘娘,神桌前頭還有幾尊王爺和手轎。手轎的四隻腳都墊著金紙。左側是神主牌位;「上面寫著”陳江”丁氏歷代祖先之牌位」,只是沒人說的上來”陳江”二字從何而來,一直到今年才辛苦的追到源流。  

287443.jpg 287445.jpg 287444.jpg

 

大廳厚重的門除非有喪事開否則終年不閉;門檻約一尺高;四、五吋厚,永遠不准任何人站上去或坐著褻瀆神明與祖宗。鐵鍛造的窗欞古拙莊重,下頭有兩堵用洗石手法、坎上四塊磁磚拼貼教忠教孝的故事。屋簷會向前伸出約二、三呎深用來遮風避雨。後來從一到三間的寬度向前再搭了深約一丈多的「亭仔腳」(遮棚)。 

左右護龍的格局是各一小客廳加上左右兩房向東伸出,不夠住了;向外再加一套。說到高度;這些向外延伸的護龍照規制不得高於大廳,只是再修建的牆與瓦都儘量改成水泥瓦與磚頭,那些堆棧在老屋後咕咾石與紅瓦一直未再派上用場。

 

古亭畚古笨  

 

農作收成後總要有地方存放,動則數千斤的稻穀、花生、蕃薯、蕃薯簽(蕃薯曬乾的絲),房子鐵定是不夠放的,於是我們會造找個空地一角造個”古亭畚”來儲藏。”古亭坌”的造型就像個超大的「戴著斗苙的人頭」,佔地約莫二、三坪大,上頭用手臂粗的竹竿編成倒過來的漏斗,蓋上稻草,周邊也用厚竹片編成,圈起來約一丈多高;上寬下窄的塑形,塗上厚約四吋黏土胚(有時會揉進稻殼或稻草),講究一點的再塗上柏油,下面用木板墊高完隔絕濕氣,就成了絕佳的農作物儲存場地,「大頭」的門面上會貼一張紅紙寫上斗大的”滿”字,祈求經常豐收。

 

常常還會看見幾顆早就固型硬得跟石頭一樣的湯圓和燒過的”香腳”(拜拜後燒過的香剩下的一小截),因為鄉下人認為萬物有其主管的”地基主”,冬至的時後照例不可免俗的呈上一碗。村子裡走一遭,每個籬笆的邊上都會有這樣的”大頭”形成另一種地方風情。

 

竹簹厝竹管厝  竹管強     

   有些人家沒錢蓋房子也用竹子、黏土當建材,原理跟”古亭坌”一樣;用刺竹代替木頭鑿榫相銜做為樑柱,再用竹片編成牆面,陸續的有門、有窗、有廳、有房,未上黏土前就像個大號的竹製玩具屋。然後在曬穀場牛車拉來一車車的黏土堆成一個一、二丈直徑的大碗,挑水倒進去再加入稻草、破棉被等進去揉擰,就像和一個超級無敵的大麵團一樣。不過黏土沒有水時硬的跟木頭差不多,要每一吋都劈散開來,吃進水才會成為黏度極高的黏土泥團,揉擰是很大的工程。

 

我見過一次隔壁鱸蠻伯他家蓋過一次,幾十個男人與女人有的剖竹片、烤竹(把竹子烤過捻直)、鑿孔榫、車載黏土、劈土、挑水、踩土、架組屋架、披上黏土、抹上石灰、搭草蓬、蓋上屋頂,幾天之間房子就蓋成了,眾親族男女老少全部出動,就像建造一個夢想一樣。主人家準備茶水、煮個米粉湯,幾十個渾身泥巴的左右鄰里大聲喊呼,傳過來一碗碗暖暖的村落溫情。落成時煮一大鍋湯圓分送幫忙的眾人。 

   十幾年後我在哈理遜福特主演的電影<<證人>>;看到封閉的摩門教徒全社區一起搭建一座穀倉終抵於成時,不禁回想起兒時這感人的一幕。 

這竹簹厝耐震特佳,但是怕烈日豪雨,還有就是日久後灰泥剝裸,同時;小孩還不能學李小龍裡頭大展拳腳 ,因為一個錯手都可能打砸一面牆堵。

 

籬笆與菜宅仔

 

籬芭通常是竹編的,有時候是撿來的雜木片拼湊起來,低低矮矮的不足人高,通常搭配一兩顆白蓮蕉,或是林投(一種瓊麻 有刺的仙人掌科的植物)作為地界所有權的宣示,說要防盜賊真是誇大了它的功用。有時也會在古亭坌旁圍個小圈,養些雞鴨或羊當是副業,平時白天也不關起來隨牠們遊食四方,到夜裡才喚回來關起來。有籬笆加上一兩隻狗也就夠了用不著派守衛請保全,當然大家都窮;我有的你家也有,沒甚麼好防的,倒是如果有一兩個生鏽臉的(沒見過的生面孔)一進村口就有狗吠迎接還目迎目送直到出了村子,作不了怪的。籬笆腐朽了通常就是進了灶口,要不然就是給孩子們拔去崆窯(燒堆土烤地瓜)去了。控控  

 

   通常每一戶都會有個用籬巴雜木圍起來的小菜園子,我們管它叫「菜宅仔」,但我家族不興在裡頭種菜,通常堆些一些土豆藤(餵牛羊)、稻草、準備入扗的木頭樹枝、回收的磚頭之類的東西,偶而才有一兩棵金瓜(南瓜)、菜瓜(絲瓜)之類的爬上籬巴,掛垂著瑰麗的果實。

...........

 

明天請續閱下集<<一片傷心畫不成>>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鐵丁三龍 的頭像
    鐵丁三龍

    鐵丁三龍

    鐵丁三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